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2012年暑期读书报告】——2009本科生党支部任越扬
借我一生
——读余秋雨自传有感
外国语学院 09日语 任越扬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自传——《借我一生》,感触颇多。
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现在还担任99读书俱乐部的荣誉董事长。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87年授予)、“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都江堰》被选入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科书。2010年,余秋雨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他的名字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余秋雨先生是我极为欣赏的中国作家之一。在2009年的时候曾经有幸听过他的一场关于历史文化的讲座,让我印象颇为深刻。他是一位有着身后文化底蕴的作家,知识贯穿古今,让我十分钦佩。曾在中学的时候读过他的《余秋雨散文赏析》。其中里面一部分是人们对他倾诉的烦恼,以及他给每位来信者耐心的回复。当时也是中学生的我,但到那些书信,就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烦恼一样。然而余秋雨先生给大家的那些回复,也刚好解开了我心中的很多个问题。从那之后,我就对余秋雨先生的文章特别感兴趣。后来便相继读了他的很多篇散文以及十分出名的《千年一叹》《山居笔记》等。
在他所有的散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化苦旅》里的《都江堰》一篇。这篇散文是整本书里最短的散文,上下只有3500字,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了一篇经典之作。鲁迅先生有一篇杂文《长城》,以“伟大的长城”开头,以“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结尾,他是从批判的角度切入的。但是长城的功用切实是令人怀疑的。鲁迅认为:从来不过役死过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余秋雨先生也承认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在景观上也有不小的观赏价值。但是,他更青睐那个并不起眼缺默默的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显然,余秋雨先生是从整个文明进程的角度对比这两个工程的。余秋雨先生以泼墨般的气势描写了都江堰的水,飞奔喧嚣的水,撒野咆哮的谁,是充满强悍生命力的水。他止不住心领被这种气势震撼的狂喜,又以捷劲飞扬的节奏释放激情。情感的飞奔与艺术的体验浑然交融,酣畅淋漓,饱满质实的诗情就像都江堰的水一样汹涌而来。
然而这样的水最终被人类驯服儿造福人类。余秋雨先生的意图,写水又不止于写水,而是要写出背后的人来,写充满自信,驯服自然的人。李冰的政治纲领冰清玉洁,他的学问不那么宏大却永远大气淋漓。余秋雨先生在思索为人之道和学问之道。都江堰写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作者似乎说了,似乎又没说,但这一部分的哲理性确实不言而喻的。作者曾经追问:“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在李冰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余秋雨先生的寄托。余秋雨先生散文中的诗情哲理,只宜意会,而不可言传。让读者读到那里,此时此地的去触类旁通,独特的领悟一番才好,一经作者或旁人点出就会显得多余,就会索然。余秋雨先生写到裁军数据,登月路线;写到李冰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写到了李冰大愚,大智,大拙,大巧,其中都有哲理深意在里面,然而都是感性与理性天衣无缝的遇合,没有强加于人或可以为之的痕迹。最后作者突发奇想:“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余秋雨先生没有过多的点出什么,却让我们回味再三。《都江堰》的语言在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很有特色,没有那种常见的伤感和涩味,而是洁净又有法度,活泼的,正像他描绘的对象。文中写都江堰,实际在写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的看不出面影的李冰”这种干净利落的语言很合适表现那种富于变化的跳跃性思维,有都江堰到人,迅速的将读者引入了一个亦虚亦幻的有缘境界中去,真有点神游的味道了。写谁是“股股叠叠”,写李冰引入了“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给人以活生生的人间气息。整个文章都跳荡着一种灵动之气。日过说在其他一些篇什里余秋雨现被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在这里我们却感到一种滋润清朗的东西。
然而《借我一生》与《都江堰》却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借我一生》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 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他独创的文体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全方位的表现力度。
《借我一生》,唯美的,云端上的回忆。吴石岭与上林湖竟象传说中的桃花源与香格里拉,与睿智的祖母,美丽的母亲,风雅的外公构成了秋雨先生美好的童年。我看过一些江南小村,也到过余姚。记忆中余姚村庄与其他江南村庄并无二致,粪缸傍道,一条或铺石板或不铺石板的小道,沾满陈年的鸡鸭粪便,蜿蜒延伸到大家小户门口。贫穷的中国大地,多的是这样的村庄。我知道,指出这点,大杀风景,但情怀可以高入云端,我们的目光必须正视脚下的土地,尽管这片土地不是非常美丽。 毫无疑问,秋雨先生是个诗人,也是个小资。诗人浪漫,所以记忆中的故乡滤去了令人尴尬的不雅现实;小资高雅,所以祖母与外公必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写完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后的秋雨先生试图建立某种文化秩序,希望以人文关怀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以“审美”来呼唤人的心灵美。无疑,出发点是非常高尚的。
余秋雨先生在这本书里所提到的“文化大革命”的部分,对于我来说,多少是有些陌生的,毕竟我只是从书本上接触过一些,并没有真真正正的去体验过,也没有从父母口中得知些什么。但是在《借我一生》里,我所看到的,是那个特殊的时代,文人的处境和他们真实的心境。“他们天天想着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想着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因此所发表的言论都空洞而狂热,却不会针对某个具体的老师、某件具体的事情。对于他们,我有两点瞧不起:一是他们在校园里时时皱着眉头装成思考者的模样,却从来没有独立地思考过什么,因为他们的造反是按照上级文件的指示进行的;二是他们要打倒的人在当时早已是弱者,并没有还手之力,因此打倒的举动一点儿也不英勇。相反,在当时的情况下保护可怜的老师和学校领导,倒是需要有一些勇气的。”任何时候,提醒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大家都说《借我一生》并不像一本自述,而是更像一本回忆文学,也许吧,但至少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余秋雨,看到了余秋雨先生一路成长过来的心态和思想。这是一本令我爱不释手的书,我会一读再读。
——读余秋雨自传有感
外国语学院 09日语 任越扬
利用暑假的时间,我读了余秋雨先生的自传——《借我一生》,感触颇多。
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家、专家,“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1968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历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剧协副主席,现在还担任99读书俱乐部的荣誉董事长。196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摩挲大地》、《寻觅中华》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等,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化史述》、《艺术创造工程》、《中国戏剧史》、《艺术创造论》、《观众心理学》等。在海内外出版过史论专著多部,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87年授予)、“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其中,《信客》被选入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教科书,《都江堰》被选入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语文教科书。2010年,余秋雨出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他的名字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余秋雨先生是我极为欣赏的中国作家之一。在2009年的时候曾经有幸听过他的一场关于历史文化的讲座,让我印象颇为深刻。他是一位有着身后文化底蕴的作家,知识贯穿古今,让我十分钦佩。曾在中学的时候读过他的《余秋雨散文赏析》。其中里面一部分是人们对他倾诉的烦恼,以及他给每位来信者耐心的回复。当时也是中学生的我,但到那些书信,就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烦恼一样。然而余秋雨先生给大家的那些回复,也刚好解开了我心中的很多个问题。从那之后,我就对余秋雨先生的文章特别感兴趣。后来便相继读了他的很多篇散文以及十分出名的《千年一叹》《山居笔记》等。
在他所有的散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化苦旅》里的《都江堰》一篇。这篇散文是整本书里最短的散文,上下只有3500字,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了一篇经典之作。鲁迅先生有一篇杂文《长城》,以“伟大的长城”开头,以“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结尾,他是从批判的角度切入的。但是长城的功用切实是令人怀疑的。鲁迅认为:从来不过役死过许多工人而已,胡人何尝挡得住。余秋雨先生也承认长城“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在景观上也有不小的观赏价值。但是,他更青睐那个并不起眼缺默默的永久性的灌溉了中华民族的都江堰。显然,余秋雨先生是从整个文明进程的角度对比这两个工程的。余秋雨先生以泼墨般的气势描写了都江堰的水,飞奔喧嚣的水,撒野咆哮的谁,是充满强悍生命力的水。他止不住心领被这种气势震撼的狂喜,又以捷劲飞扬的节奏释放激情。情感的飞奔与艺术的体验浑然交融,酣畅淋漓,饱满质实的诗情就像都江堰的水一样汹涌而来。
然而这样的水最终被人类驯服儿造福人类。余秋雨先生的意图,写水又不止于写水,而是要写出背后的人来,写充满自信,驯服自然的人。李冰的政治纲领冰清玉洁,他的学问不那么宏大却永远大气淋漓。余秋雨先生在思索为人之道和学问之道。都江堰写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作者似乎说了,似乎又没说,但这一部分的哲理性确实不言而喻的。作者曾经追问:“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在李冰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余秋雨先生的寄托。余秋雨先生散文中的诗情哲理,只宜意会,而不可言传。让读者读到那里,此时此地的去触类旁通,独特的领悟一番才好,一经作者或旁人点出就会显得多余,就会索然。余秋雨先生写到裁军数据,登月路线;写到李冰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写到了李冰大愚,大智,大拙,大巧,其中都有哲理深意在里面,然而都是感性与理性天衣无缝的遇合,没有强加于人或可以为之的痕迹。最后作者突发奇想:“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余秋雨先生没有过多的点出什么,却让我们回味再三。《都江堰》的语言在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中很有特色,没有那种常见的伤感和涩味,而是洁净又有法度,活泼的,正像他描绘的对象。文中写都江堰,实际在写一个人或者一群人。“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的看不出面影的李冰”这种干净利落的语言很合适表现那种富于变化的跳跃性思维,有都江堰到人,迅速的将读者引入了一个亦虚亦幻的有缘境界中去,真有点神游的味道了。写谁是“股股叠叠”,写李冰引入了“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给人以活生生的人间气息。整个文章都跳荡着一种灵动之气。日过说在其他一些篇什里余秋雨现被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在这里我们却感到一种滋润清朗的东西。
然而《借我一生》与《都江堰》却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 《借我一生》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 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他独创的文体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全方位的表现力度。
《借我一生》,唯美的,云端上的回忆。吴石岭与上林湖竟象传说中的桃花源与香格里拉,与睿智的祖母,美丽的母亲,风雅的外公构成了秋雨先生美好的童年。我看过一些江南小村,也到过余姚。记忆中余姚村庄与其他江南村庄并无二致,粪缸傍道,一条或铺石板或不铺石板的小道,沾满陈年的鸡鸭粪便,蜿蜒延伸到大家小户门口。贫穷的中国大地,多的是这样的村庄。我知道,指出这点,大杀风景,但情怀可以高入云端,我们的目光必须正视脚下的土地,尽管这片土地不是非常美丽。 毫无疑问,秋雨先生是个诗人,也是个小资。诗人浪漫,所以记忆中的故乡滤去了令人尴尬的不雅现实;小资高雅,所以祖母与外公必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写完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后的秋雨先生试图建立某种文化秩序,希望以人文关怀改善人的生存环境,以“审美”来呼唤人的心灵美。无疑,出发点是非常高尚的。
余秋雨先生在这本书里所提到的“文化大革命”的部分,对于我来说,多少是有些陌生的,毕竟我只是从书本上接触过一些,并没有真真正正的去体验过,也没有从父母口中得知些什么。但是在《借我一生》里,我所看到的,是那个特殊的时代,文人的处境和他们真实的心境。“他们天天想着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想着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因此所发表的言论都空洞而狂热,却不会针对某个具体的老师、某件具体的事情。对于他们,我有两点瞧不起:一是他们在校园里时时皱着眉头装成思考者的模样,却从来没有独立地思考过什么,因为他们的造反是按照上级文件的指示进行的;二是他们要打倒的人在当时早已是弱者,并没有还手之力,因此打倒的举动一点儿也不英勇。相反,在当时的情况下保护可怜的老师和学校领导,倒是需要有一些勇气的。”任何时候,提醒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大家都说《借我一生》并不像一本自述,而是更像一本回忆文学,也许吧,但至少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余秋雨,看到了余秋雨先生一路成长过来的心态和思想。这是一本令我爱不释手的书,我会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