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年暑期读书报告】——2009本科生党支部赖金华
发布时间:2012-09-18
访问量:
94

读书报告
——结合自身体会,看《爱因斯坦》的几点感想
赖金华   200930561422     09级科技英语2班
之前去拜访一位好友时,他问我关于爱因斯坦的问题,我答不上来。然后他就简单给我介绍了一下。具体是什么我不记得了,只是留下一个印象:爱因斯坦远不止是一个天才那么简单。我对爱因斯坦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这次我就带着神秘的好奇心走进这位天才的世界。
这里主要讲了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小提琴情缘,婚姻家庭,对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贡献,另类的个性以及学术之路等几个方面。我的物理仅限于高中水平,不属于那绝顶的12个人,无法与其进行科学对话,音乐细胞也不足以体会他小提琴的艺术情操,过去十几年疲于考试,接下来要忙着找工作养家糊口的我连和平正义事业的边都还沾不上。我就根据我这二十多年来的阅历及教育谈谈一下几点感想吧。

一、 个性
书中多次提到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个性。他为了科学而不拘一格的生活作风,从来不注意外在形象,总是蓬乱而长的头发,破旧的衣服,不会照顾自己,草稿纸丢得到处都是,专注起来会忽视周围的一切,兴起时能用餐桌布进行演算,更有甚者会在女王的赠物上进行演算,等等。这一切都在说明他是一个科学的巨人,但是同时是一个生活的孩子。这很容易使人因对其科学成就的崇敬而忽视甚至赞美他生活的缺点。比如,他提裤子的习惯就曾被当时的学生们奉为一种时尚,虽然,提裤子不是什么坏习惯,但是如果在公众场合这么做必定是不雅的,甚至是不礼貌的,你说胡锦涛主席会在会见奥巴马时提裤子么?一个人在职场上会习惯性地提裤子么?一个普通的老师在讲台上经常那个提裤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因对科学的专注而对生活的粗心的特点也被当作是具有科学天赋的人的象征。我就听过不少人在谈论某高才生时,话题多是此类特点的轶事。很不幸的,我以前也以此特点为荣。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个性是无所谓好坏的,有的只是对个性主人的影响大小。对生活的粗心无论是放在普通人身上还是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身上,对其评价都不应该有所差别。很显然,对普通人来说,其个性对其影响很大,如果他的个性与主流价值观和意识不相符,那么,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他必定会遭到不小的阻力;但对于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来说,其个性对他的影响就微不足道了,人们关注的主要是他的科学成就,即使他的个性与主流价值观和意识不相符,人们也不会过多地苛责他。
其次,我要对个人崇拜表示批评。每当人们对伟人表示出一定的崇拜之后,人们不仅敬仰其所做出的贡献,还会疯狂的赞美其缺点,在人们看来,对生活的粗心是一种缺点,但是当这种缺点出现在伟人身上时,缺点也就成了特点,甚至是优点。我们要做的是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要有批判的眼光,要坚决拒绝盲目崇拜。伟人也有不足,成就与不足是无法评价抵消的。就像我们在评价秦始皇时,不应该用功过抵消的思想来说他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根本无法比较。所以,对伟人的敬仰不应该让我们对其进行美化并产生盲目崇拜。
再次,我们要真正理解个性的含义。它就是一个人的真实袒露,这正是个性没有对错好坏之分的原因。但事实上,有人因为喜欢某种个性,或崇拜某人而表现出那种个性;也有人根据自己的个性寻找同类,寻找个性归属感。那我们只能说他们是没有个性的人。我们不反对个性的相似和聚类,但这些都要建立在坚持自己个性,不期而遇的基础上。
最后,我得说,世界上阻碍个性发展的阻力太多太大了。也许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需要,也许是个别有影响力的人的需要,我们的世界充斥着一种主流价值观和意识,这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教育更是其主要手段,正常接受教育的人多数被这种价值观和意识武装了,像爱因斯坦这样只注意自己思考而不在乎外界看法,其上学学习也异于普通同学,算是不正常上学的人才不会受之影响太大;另一方面它遏制了与之不相符的个性的发展,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个性对其影响太大了,其个性太过鲜明,必然遭到主流的排斥,而极大阻碍其发展。要想每个人的个性都能健康发展,人们就先要找出并深刻认识产生这种主流价值观和意识的根源,打破这种主流价值观和意识的思想认同,然后尊重每个个体的发展,这样才有可能解除主流对个性的约束力。所幸的是,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开放民主,至少也是朝着开放民主的方向发展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自由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了。

二、 婚姻
爱因斯坦结过2次婚,第一次是和他的大学同学米列娃,两人都是物理学方面的高才生,因为相同的兴趣——对科学的热爱而走到一起,恋爱后,两人经常探讨物理学问题,而这也成为他们恋爱的主要内容,婚后,爱因斯坦继续研究,而米列娃则当起了家庭主妇。但米列娃一如既往地支持爱因斯坦的研究。一方面,她照顾他的生活,另一方面她为他的研究提供帮助。但是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使得米列娃的科研水平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样的琐事也会引发是讷国货中的一些问题,相反爱因斯坦则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俩的差距越来越大。如果说当初他们走到一起是因为科学的需要,并且这种需要成为他们婚后的保障,那么现在越来越大的差距则是他们的婚姻陷入了危机。我这么说是不无道理的,因为恋爱时他们和一般恋人差不了哪里去,婚后爱因斯坦一心扑到科学事业当中,根本无心于家庭。所以他们的婚姻生活除了科学对话,其他的东西,包括感情,所占的分量是很小的。
对此,我们除了为米列娃才华的湮没及他们感情的结束感到惋惜外,还应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相同的兴趣能否成为恋爱或婚姻的基础?爱因斯坦婚姻的失败似乎在回答“不”。但这样一个特例能说明一切么?很多人是因为相同的兴趣走到一起,然后步入婚姻的殿堂,一直到白头偕老。所以我们说,一般情况下,相同的兴趣是可以成为恋爱的基础的,就像外貌的吸引,一次小故事的感动让两个人走到一起一样。但这只是使两人恋爱的条件,此后,两人必须付出感情,并且由最初的他物吸引转为对对方的爱,而这才是婚姻的基础。很明显他们俩是被对方的才华所吸引,恋爱中,我们不知他们是否有把这种吸引转化为对彼此的爱。可以肯定的是,就算有,也必定不多。像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他爱科学胜过爱一切,他除了致力于科学外,几乎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做其他的事(除了音乐,和平与正义事业)。也许这才是导致他感情破裂的真正原因。
他的第二次婚姻对象是她的表姐爱尔莎。他们俩从小就互相喜欢,青梅竹马。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他们没有结婚,也许是因为他们科学上的差距。但是据爱因斯坦说,他对这次婚姻依旧不满意,认为仍然是一次失败。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说他和米列娃之间只有科学对话而没有情感对话,那他和爱尔莎之间是有感情基础的;如果说米列娃只能提供他的其他朋友一样的科学帮助而无法为他提供一个像样的家庭(严格的说,米列娃不是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那么爱尔莎则弥补了这一切:她不仅能料理好所有的家务事,照顾好爱因斯坦,也能为爱因斯坦作外交,还为他请了优秀的助手和秘书。但是为什么依然是失败的呢?我想这就是爱因斯坦的错了。他一生只对科学研究和和平正义事业感兴趣,并且只愿意为之付出。他对人的感情是保持型的,即他只认同并坚持已有的感情,像亲情,不会积极增厚增多其他感情,就算有,也是建立在相同的兴趣之上的。另一方面,他太过专注于科学了,以至于所有阻碍他研究脚步或对其研究帮不上忙的东西他都不喜欢,至少没有感情。所以这注定他对第二次婚姻的感情不作为。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感情基础,但这依然是结婚的前奏,婚后还是没有得到升华,甚至是有所倒退。这是爱因斯坦的悲剧,也是他两任妻子的悲剧。

这就是我对《爱因斯坦》这本书的看法,“个性”是因为我平时有对它的思考,也有一些经历体悟,至于“婚姻”,也许是因为爱情片看得多了,又或者是因为正当年龄,感触会比较多。当然,我还有其他的一些感想,例如兴趣,事业等,但是都还不成体系,不好拿出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