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传》有感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题记 南宋 朱熹
这个暑假我读了《季羡林传》。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字希逋,又字齐奘。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他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又是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一生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季羡林传再现了季老近百年来漫长的坎坷人生、广博弘大的学术造诣以及浪漫多彩的生活情趣,也突出反映了一位世纪老人、一位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季羡林——一代国学大师,曾被称为“国宝”,却是那样的平凡、朴素,但正是在平凡朴素中孕育着伟大。平凡是简单的伟大。在他一生中,他从未试图去做一些伟大的事情,他只是做着每一件平凡的事,只是在既定的时间做好该做的事,每一天的简单忙碌,任何人都可以,难在每一天都是如此。
季羡林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实,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的还是朴实……像他这样的难于找到第二位。
学问。幼年的季羡林常常忍冻挨饿,艰难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先生吃苦耐劳、积极乐观的精神。到了济南后,没有了饥饿的威胁,这时的季羡林贪玩、调皮,并非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但也是在这时候,培养了对外语的学习兴趣,让他受益终身。中学阶段的季羡林,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取得了“四连冠”的好成绩,并大量涉猎了中外文学的经典作品。顺利考入清华大学,季羡林得以亲聆陈寅恪、郑振铎等大师的教诲。毕业后的季羡林迫于生计,回到高中母校教了一年国文,使他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不甘心命运的摆布,他选择了出国留学。德国的求学生涯枯燥而辛苦,取得了博士学位,原以为终于可以回到祖国,谁知爆发的战争,使他的在德国的时间延长为十年。对祖国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让他想尽办法回到祖国。归国后,得到当时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先生的赏识,季羡林受聘于北京大学,并一手创建了东方语言系,积极为国家培养人才。经历了十年浩劫的磨砺,恢复了自由的季老,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去,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面对这些,先生的朴素和真诚没有改变。退休的先生并未“退职”,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老表走新时”,因而先生的学术研究和散文创作又到达一个高峰。这个从贫困山村走出来的穷孩子却一路跋涉,走到了北京,走出了国门。用他的话说:“在这一条十分漫长的路上,我走过阳光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旁边有深山大泽,也有平坡宜人;有杏花春雨,也有塞北秋风;有山重水复,也有柳暗花明;有迷途知返,也有绝处逢生。路太长了,时间太长了,影子太多了,回忆太重了……”
读季羡林传,我们会感受到一种踏实的学习态度。季老一生的求学路上,都是很踏实的在学习,学语言是很枯燥的,而他学了十几种,还曾经有一门课是他一个人听了整学期,每天面对你认识它,而它不认识你的文字和符号。即使在德国由于战争一直忍受着饥荒和飞机的轰炸,他也从未放弃。他告诉我们:要学会坚持,学会坚持到底,学会坚持踏实的学习。坦然的面对生活。无论生活把我们困在何处,寂寞也好,孤独也罢,总会找到当时的心灵栖地,如他在德国的那片小树林,回国后北大的朗润园。这对于我们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榜样,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题记这首诗,是在季老的《我的人生感悟》中出现多次的,之所以做题记,就是因为诗的含义简单易懂,也包含了季老对于我们当代人的深深期盼。
朴实。季先生一生对亲人和朋友都是十分真诚的。他多次提到自己的母亲,他在自述中说到“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母亲去世时却不在身边 是季羡林心中永远的痛。季老在晚年每当谈到母亲就会泪流满面。对于他的真实,温家宝总理这样评价: 真理和科学要求真实。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在《病榻杂记》中他三辞大师称号{一辞国学大师,二辞学界泰斗,三辞国宝}他表示:“三顶桂冠一”,还我一个自由自在的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真面目,皆大欢喜。”这在当今十分浮嘈的社会中可谓泾渭分明!
深情。在德国留学时,与季羡林住的同一条街上,有一家叫迈耶的德国人家,他们夫妇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儿叫伊姆加德,金发碧眼,活泼可爱,年龄比季羡林小一些,当时尚未嫁人,待字闺中。那时季羡林正在写博士论文。他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可是季羡林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伊姆加德主动提出帮助季羡林打字。这样一来,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天天晚上到她家去。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季羡林和伊姆加德之间渐渐产生了感情。但是,每当季羡林回到寓所,内心便充满矛盾和痛苦。他终于选择了离开。“我不仅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德华是再好不过的人了,我很尊敬她,所以我一定要回国。”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1991年,80岁的季羡林在写长篇回忆录《留德十年》时,首次披露了他50年前这段鲜为人知的爱情经历。“我就是怀着这样的感情离开迈耶一家,离开伊姆加德的。到了瑞士,我同她通过几次信,回国以后,就断了音讯。”1980年,季羡林重访德国时,曾想过去看看伊姆加德,但却无缘见到。2000年,一位香港电视台的女导演找到了伊姆加德,人们这才知道,这位德国老太太为了季羡林,竟然终身未婚,独身至今。
在季羡林90岁生日时,收到了伊姆加德从哥廷根寄来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满头银发,端庄恬静地微笑着的老人,给季羡林一直牵挂也愧疚的心,带来了温暖的慰藉。看着她在照片背后的问候“你好吗”,先生会声音柔和地回答:“我很好!”
季老不仅学贯中西,融会古今,而且在道德品格上同样融合了中外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仁爱和恕道,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坚毅的气节和情操;西方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自由独立精神,尊重个性和人格平等观念,开放创新的意识;这些优秀传统都凝聚融化在季老身上。所以,他能够做大学问,成大事业,有大贡献,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
“智者永,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是季老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的颁奖词中的一部分,也是他真实人生的部分写照。无论是季老对学术的执着追求,还是对人生品格的不懈坚守,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正如作者所说:“对于任何人来说,季羡林总是读不完的。读不完的季羡林,会给人很多。”
季羡林先生走了,他也带走了的一段让人唏嘘感慨的历史。他漫长的一生经历过清末、民-国和共和国几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仍笔耕不辍,思想常新,保持着良知与清醒,成为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导师。对于这个时代来说,相信大多数人看到他逝去的消息时,都会感到他音容宛在。这个老人,留给了我们无尽的精神财富。请不要说,季老的文字过于朴实,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朴素与朴实表达出艺术,季老做到了,因为季老真诚!那个可爱的老人形象,在我们心中一定很久都不会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