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2012年暑期读书报告】——2010本科生党支部张娱悦
《炼金术,原来金融可以这样玩:“金融之王”索罗斯传》读书报告
2010级英语1班 张娱悦 学号201030530486
感谢我的大学给了我一个接触金融的机会,辅修金融学让我找到了我的兴趣所在,也让我感受到金融领域的深度。带着对金融领域的渴望,和对金融大亨索罗斯的敬仰之情,我利用大二暑假读完了《炼金术,原来金融可以这样玩:“金融之王”索罗斯传》。
乔治•索罗斯,是匈牙利出生的美国籍犹太裔商人;著名的货币投机家,股票投资者,慈善家和政治行动主义分子。现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和开放社会研究所主席,是外交事务委员会董事会前成员。1968年创立“第一老鹰基金”,1993年登上华尔街百大富豪榜首,1992年狙击英镑劲赚20亿美元,1997年狙击泰铢,掀起亚洲金融风暴。全球最大的投资者,与“商品大王”吉姆罗杰斯合伙成立了“量子基金”,曾获利20多亿美元,被称为“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索罗斯个人收入达6.8亿美元,在1992年的华尔街十大收入排行榜名列榜首。
索罗斯的核心投资理论就是“反射性”,简单说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理论依据是人正确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投资者都是持“偏见”进入市场的,而“偏见”正是了解金融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当“流行偏见”只属于小众时,影响力尚小,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将会演变成具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羊群效应“。没有严格的原则或规律依循,索罗斯只凭直觉及进攻策略执行一举致胜的“森林法则”,即:1、耐心等待时机出现;2、专挑弱者攻击;3、进攻时须狠,而且须全力而为;4、若事情不如意料时,保命是第一考虑。
索罗斯是当之不愧的金融大鳄。虽然《炼金术,原来金融可以这样玩:“金融之王”索罗斯传》这本书仅赋予了索罗斯“金融之王”的尊称,但是书中介绍了索罗斯金融家、慈善家、哲学家、世界公共知识分子等多种身份,显然,在索罗斯“金融之王”的光辉下有着更深厚的底蕴。
索罗斯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
从索罗斯开始记事起,正是希特勒纳粹第三帝国铁蹄横扫欧洲最疯狂的时候,作为犹太人,索罗斯随时都有丢掉性命之险。幸运的是,他有个非常聪明的、当律师的父亲,律师靠法律生存谋生,但面对纳粹军队的占领和压迫,他告诫儿子:“这是一个无秩序的占领,正常的法律不适用了。你得忘掉你在正常社会里的行为,因为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环境。”老索罗斯不仅有见解,还有打破常规的行动,他给儿子办了个假身份证。正是这个假身份证成了小索罗斯在战乱年代得以幸存的护身符。去到英国后,索罗斯又幸运地在伦敦经济学院遇上了两个高人:名扬世界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冯•哈耶克和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他们成了青年索罗斯的老师,尤其是卡尔•波普引导着索罗斯走上了一条理性的道路,波普的哲学思想,成为索罗斯后来驰骋纵横国际资本金融汪洋大海的动力之源。被索罗斯推崇为导师、高人的,还有海森堡,索罗斯非常景仰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测不准定律,以至在1979年,把自己的公司命名为“量子公司”。
人们一定对于索罗斯“金融大王”这个称号的由来更加感兴趣。在国际资本金融舞台上,如之前所说,索罗斯挑起墨西哥货币大战,阻击英镑,煽动东南亚金融风暴,偷袭港元,攻击欧元,给欧债危机火上浇油。而他采用的操盘策略大同小异,基本上就是一边做多,一边做空,在汇市、期市、股市几大市场之间轻松运筹。当然,他也有伪装的时候,在韩国遭遇严重金融危机时,他居然带着一副救世主的面孔飞赴首尔,向金大中总统提出他的解决办法。正如金融市场变幻莫测一样,索罗斯也是那般令人捉摸不透。
让人觉得更为复杂的是索罗斯的另一个身份-慈善家。在早期商业生涯中,索罗斯对“慈善”并没有太大兴趣,他曾经说过:“在我们这样一个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文明中,慈善事业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我们这个文明绝非建立在关心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的。”这当然是他偏激、偏颇的想法,西方文明中分享财富的观念其实也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索罗斯在赚了几辈子也花不完的钱之后,必定面临如何利用这些钱使其更好地实现价值的紧迫问题,而他的选择就是改变之前的旧观念,以慈善的名义花掉这些钱。虽然他发现,想做好事并不容易,即使是慈善事业也会存在一些利益的斗争,但他仍乐此不疲,将他的慈善事业进行下去。在东欧他的慈善事业困难重重,比如罗马尼亚人因其是匈牙利人而厌恶他,匈牙利人因其是犹太人而厌恶他,斯洛文尼亚人因其既是匈牙利人,又是犹太人而对他双重否定,但是他仍一如既往地追逐他的目标,完成他的伟大的慈善事业。
西方人也曾抨击过他,认为他将财富从西方抽出送给了东方。书中提到,1992年,有人统计了索罗斯对东方的援助款项,称相当于每位英国公民平均拿出12.5英镑捐给了东方。面对西方人的攻击,索罗斯并不介意,他幽默地说:“我想西方非常应该为东方做些事,所以我很高兴我能代表西方人来做。”索罗斯似乎有一个非常宏大的事业目标,以至于那些反对他支援东方人的西方人显得鼠目寸光,自私自利,境界狭小。
索罗斯长期纵横驰骋于国际市场,且赚取了巨额金钱,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具有“全球化的思维模式”,他不仅有现实主义者的躯体,更有理想主义者的灵魂。这些特质决定了他能呈现给世人世界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他在东欧推行慈善事业,虽然多是小额投资,他却认为“这将损害极权主义的教条”,有助于建设开放社会。他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又说在这个市场上赚了这么多钱的事实正证明了市场不完善,他还抨击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与穷国分享财富,开放社会的主要敌人是资本主义的威胁。即“过度膨胀的个人主义”等等。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折腾得全球经济大衰退时,索罗斯又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建立一种在美元以外的、新的全球结算货币将会对全世界都有益处。有人说,资本没有祖国,从索罗斯的上述言行看,他似乎像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为了更多的人的利益,为了全世界的经济贡献了他的巨大身手。
虽然在读这本书时,我总是被一些枯燥的文字和深奥的道理搞得不耐烦甚至晕头转向,理论性过强尤其读到第十一章金融大王的核心理念和第十五章他的投机秘诀时,我常常返回去之前的某处重新读。但是回想起来,自己终究从中收获良多,并且反复思考了索罗斯的许多哲学性思想观点,让我颇为振奋。
比如,索罗斯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构成了一系列的事实,如果在这一系列中出现了思维参与者,研究的内容自然不再局限于事实,还应该包括参与者对事实的认知。在这里,因果链不是直接从事实导向事实,而是从事实到认知,再从认知到事实。如果在事实和认知间存在某种对应或等价关系的话,这当然不至于会产生任何难以克服的障碍,不幸的是这种假设无法成立,因为参与者的认知所涉及的不是事实,而是一种本身取决于参与者认知的情境,因此不能看作是事实。他的这一观点谈到了从一种事实到另一种事实必然要经历的认知过程,这是利用哲学层面的内涵来揭示现实社会中的面貌,强调了人们的思维与认识的不可知性与重要性。人们的这种思维认识自然有些能够使一种事实接近另一种真相,自然有些为他们自己招致更多麻烦。所以,多思考,反复思考,正确的认知便会离我们更近,而事实就在成功的不远处迎接我们。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它并不以索罗斯大师的成功秘诀和各种结果的罗列为主线而著成,它好在让读者清晰的了解索罗斯的成长历程,真正体会到过程的重要,最后升华到理论上的共通点,发人深省。
我本希望在读第一遍的时候能完全吃透书中智慧,然而事实证明,是我过于急切过于天真。这样一本书,让我带着敬畏的心情读完,有点像小孩儿眼中难得的棒棒糖,想吃却又怕仓促之间,唇齿之间没有留下足够的香味。书中的许许多多深奥的要义是我现在领悟不到的,因此,这本书,我定会读第二遍,相信经过岁月的沉淀,每读一遍我都能体味更深、收获更多;相信它会伴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2010级英语1班 张娱悦 学号201030530486
感谢我的大学给了我一个接触金融的机会,辅修金融学让我找到了我的兴趣所在,也让我感受到金融领域的深度。带着对金融领域的渴望,和对金融大亨索罗斯的敬仰之情,我利用大二暑假读完了《炼金术,原来金融可以这样玩:“金融之王”索罗斯传》。
乔治•索罗斯,是匈牙利出生的美国籍犹太裔商人;著名的货币投机家,股票投资者,慈善家和政治行动主义分子。现任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和开放社会研究所主席,是外交事务委员会董事会前成员。1968年创立“第一老鹰基金”,1993年登上华尔街百大富豪榜首,1992年狙击英镑劲赚20亿美元,1997年狙击泰铢,掀起亚洲金融风暴。全球最大的投资者,与“商品大王”吉姆罗杰斯合伙成立了“量子基金”,曾获利20多亿美元,被称为“打垮英格兰银行的人”,索罗斯个人收入达6.8亿美元,在1992年的华尔街十大收入排行榜名列榜首。
索罗斯的核心投资理论就是“反射性”,简单说是指投资者与市场之间的一个互动影响。理论依据是人正确认识世界是不可能的,投资者都是持“偏见”进入市场的,而“偏见”正是了解金融市场动力的关键所在。当“流行偏见”只属于小众时,影响力尚小,但不同投资者的偏见在互动中产生群体影响力,将会演变成具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羊群效应“。没有严格的原则或规律依循,索罗斯只凭直觉及进攻策略执行一举致胜的“森林法则”,即:1、耐心等待时机出现;2、专挑弱者攻击;3、进攻时须狠,而且须全力而为;4、若事情不如意料时,保命是第一考虑。
索罗斯是当之不愧的金融大鳄。虽然《炼金术,原来金融可以这样玩:“金融之王”索罗斯传》这本书仅赋予了索罗斯“金融之王”的尊称,但是书中介绍了索罗斯金融家、慈善家、哲学家、世界公共知识分子等多种身份,显然,在索罗斯“金融之王”的光辉下有着更深厚的底蕴。
索罗斯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
从索罗斯开始记事起,正是希特勒纳粹第三帝国铁蹄横扫欧洲最疯狂的时候,作为犹太人,索罗斯随时都有丢掉性命之险。幸运的是,他有个非常聪明的、当律师的父亲,律师靠法律生存谋生,但面对纳粹军队的占领和压迫,他告诫儿子:“这是一个无秩序的占领,正常的法律不适用了。你得忘掉你在正常社会里的行为,因为这是一个不正常的环境。”老索罗斯不仅有见解,还有打破常规的行动,他给儿子办了个假身份证。正是这个假身份证成了小索罗斯在战乱年代得以幸存的护身符。去到英国后,索罗斯又幸运地在伦敦经济学院遇上了两个高人:名扬世界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冯•哈耶克和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他们成了青年索罗斯的老师,尤其是卡尔•波普引导着索罗斯走上了一条理性的道路,波普的哲学思想,成为索罗斯后来驰骋纵横国际资本金融汪洋大海的动力之源。被索罗斯推崇为导师、高人的,还有海森堡,索罗斯非常景仰海森堡的量子力学测不准定律,以至在1979年,把自己的公司命名为“量子公司”。
人们一定对于索罗斯“金融大王”这个称号的由来更加感兴趣。在国际资本金融舞台上,如之前所说,索罗斯挑起墨西哥货币大战,阻击英镑,煽动东南亚金融风暴,偷袭港元,攻击欧元,给欧债危机火上浇油。而他采用的操盘策略大同小异,基本上就是一边做多,一边做空,在汇市、期市、股市几大市场之间轻松运筹。当然,他也有伪装的时候,在韩国遭遇严重金融危机时,他居然带着一副救世主的面孔飞赴首尔,向金大中总统提出他的解决办法。正如金融市场变幻莫测一样,索罗斯也是那般令人捉摸不透。
让人觉得更为复杂的是索罗斯的另一个身份-慈善家。在早期商业生涯中,索罗斯对“慈善”并没有太大兴趣,他曾经说过:“在我们这样一个建立在个人利益基础上的文明中,慈善事业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我们这个文明绝非建立在关心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的。”这当然是他偏激、偏颇的想法,西方文明中分享财富的观念其实也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索罗斯在赚了几辈子也花不完的钱之后,必定面临如何利用这些钱使其更好地实现价值的紧迫问题,而他的选择就是改变之前的旧观念,以慈善的名义花掉这些钱。虽然他发现,想做好事并不容易,即使是慈善事业也会存在一些利益的斗争,但他仍乐此不疲,将他的慈善事业进行下去。在东欧他的慈善事业困难重重,比如罗马尼亚人因其是匈牙利人而厌恶他,匈牙利人因其是犹太人而厌恶他,斯洛文尼亚人因其既是匈牙利人,又是犹太人而对他双重否定,但是他仍一如既往地追逐他的目标,完成他的伟大的慈善事业。
西方人也曾抨击过他,认为他将财富从西方抽出送给了东方。书中提到,1992年,有人统计了索罗斯对东方的援助款项,称相当于每位英国公民平均拿出12.5英镑捐给了东方。面对西方人的攻击,索罗斯并不介意,他幽默地说:“我想西方非常应该为东方做些事,所以我很高兴我能代表西方人来做。”索罗斯似乎有一个非常宏大的事业目标,以至于那些反对他支援东方人的西方人显得鼠目寸光,自私自利,境界狭小。
索罗斯长期纵横驰骋于国际市场,且赚取了巨额金钱,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具有“全球化的思维模式”,他不仅有现实主义者的躯体,更有理想主义者的灵魂。这些特质决定了他能呈现给世人世界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他在东欧推行慈善事业,虽然多是小额投资,他却认为“这将损害极权主义的教条”,有助于建设开放社会。他推崇自由市场经济,又说在这个市场上赚了这么多钱的事实正证明了市场不完善,他还抨击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没有与穷国分享财富,开放社会的主要敌人是资本主义的威胁。即“过度膨胀的个人主义”等等。在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折腾得全球经济大衰退时,索罗斯又称,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建立一种在美元以外的、新的全球结算货币将会对全世界都有益处。有人说,资本没有祖国,从索罗斯的上述言行看,他似乎像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为了更多的人的利益,为了全世界的经济贡献了他的巨大身手。
虽然在读这本书时,我总是被一些枯燥的文字和深奥的道理搞得不耐烦甚至晕头转向,理论性过强尤其读到第十一章金融大王的核心理念和第十五章他的投机秘诀时,我常常返回去之前的某处重新读。但是回想起来,自己终究从中收获良多,并且反复思考了索罗斯的许多哲学性思想观点,让我颇为振奋。
比如,索罗斯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构成了一系列的事实,如果在这一系列中出现了思维参与者,研究的内容自然不再局限于事实,还应该包括参与者对事实的认知。在这里,因果链不是直接从事实导向事实,而是从事实到认知,再从认知到事实。如果在事实和认知间存在某种对应或等价关系的话,这当然不至于会产生任何难以克服的障碍,不幸的是这种假设无法成立,因为参与者的认知所涉及的不是事实,而是一种本身取决于参与者认知的情境,因此不能看作是事实。他的这一观点谈到了从一种事实到另一种事实必然要经历的认知过程,这是利用哲学层面的内涵来揭示现实社会中的面貌,强调了人们的思维与认识的不可知性与重要性。人们的这种思维认识自然有些能够使一种事实接近另一种真相,自然有些为他们自己招致更多麻烦。所以,多思考,反复思考,正确的认知便会离我们更近,而事实就在成功的不远处迎接我们。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它并不以索罗斯大师的成功秘诀和各种结果的罗列为主线而著成,它好在让读者清晰的了解索罗斯的成长历程,真正体会到过程的重要,最后升华到理论上的共通点,发人深省。
我本希望在读第一遍的时候能完全吃透书中智慧,然而事实证明,是我过于急切过于天真。这样一本书,让我带着敬畏的心情读完,有点像小孩儿眼中难得的棒棒糖,想吃却又怕仓促之间,唇齿之间没有留下足够的香味。书中的许许多多深奥的要义是我现在领悟不到的,因此,这本书,我定会读第二遍,相信经过岁月的沉淀,每读一遍我都能体味更深、收获更多;相信它会伴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