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年暑期读书报告】——2010本科生党支部闫慧
发布时间:2012-09-19
访问量:
112

态度决定人生
——读《邓小平传》有感
暑假的时候,我认真的品读了《邓小平传》,对此收益匪浅。我也对态度决定人生这句话,有了重新的认识。
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然而邓小平能有如此成就与他为人的态度是分不开的。
邓小平的一生是传奇的。他出生于四川的一个农村,家境还不错,父亲是一个小地主,所以也提供了他不错的教育条件,在其16岁时便留洋法国求学,在法国接触了共产主义,便义无反顾了加入了共产党,随后的一生投身于救国兴国的事业之中。为什么说邓小平的一生是传奇的呢?咋看之下,邓小平瘦小的身材,实在是不怎么起眼,没办法让人联想到他伟大的事业。可正是因为他,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如果说,毛主席是救国的统帅,那邓爷爷就是我们兴国的统领。
我对邓爷爷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三伏三起。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经历一次困难就很难有翻身的勇气了,而他,却起起伏伏三次,也许在他的心里,他坚信他会有见到光明的一天。第一次是在1931年夏,邓小平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而此时,他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但是他的心态一直很好,很快党内便作出了调整,他被平反了。之后几十年邓小平也一直担任要职,直到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了一切领导职务。1969~1973年间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在江西,邓、卓琳和夏伯根住在一幢楼的四个房间里。这房子原是一位步兵学校校长的居所。他们能得到食物和燃料供应,但在其他方面他们必须自己照顾自己。大多数饭是夏做的。邓劈木柴,敲碎煤块,以供火炉生火,这是唯一的供暖资源。邓还做大量家务。卓琳刚来时身体不适,不能帮邓做许多事,直到天气转暖,其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后,才接替邓和夏做一些事情,并和邓一起,开始在房前庭院的空地上种些蔬菜。与此同时,邓和她都在距住处约一英里的一个拖拉机修理厂里劳动半天。邓在这段时间里,从未自暴自弃,一直乐观,在这段安静的时间里,甚至让他终于有时间看点书,思考国家的出路。很多未来影响中国的各种政策,正是来自这段贫苦的经历。我无比钦佩着邓爷爷的这种豁达,这种逆境中照样安然自得的勇气。往往我们遇到逆境,更多时候是在抱怨,是在苦恼,甚至悔恨,而不能化逆境为力量,可是邓爷爷却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斗志不断地进步着。他是我们所有人该学习的楷模。在1973年复职后,邓小平就又开始了兴国之路,但是还没有落实,“四人帮”就再一次无情地打压了邓小平,1976年,他又被撤去了一切职务,但是很快,随着“四人帮”的覆灭,邓小平再一次站了起来,并且给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春天。这也正是大家熟悉的“改革开放”,在邓小平的正确带领下,新中国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以及军事,中国都在不断地强大。这样的成绩,不禁让人感到热血沸腾,让人感到骄傲,而每每想到这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位世纪伟人——邓小平。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而没有邓小平,就没有我们如今的生活。正是这样的小平,才使得中国不断地被外人所了解,而当他们感叹中国速度的时候,绝不会忘记小平,这也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小平的追随者。
他在改革开放后,为香港澳门的回归做出的卓越贡献,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不能忘记的。他在收回香港的问题上,不卑不亢的态度,坚毅果敢的品格,给外国强权以沉重的打击。这在今日我们国家解决钓鱼岛问题上,也是值得借鉴的。1982年4月1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提出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打击经济犯罪活动;整顿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强调一手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5月6日,会见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多伊。谈话时说,中国一方面实行开放政策,一方面仍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8月21日,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谈话时重申,中国是第三世界的一员。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纲领。9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开幕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9月12日至13日,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召开,选举邓小平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决定他任中央军委主席。9月13日,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9月18日,陪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金日成去四川访问。9月24日,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阐述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为以后中英两国政府的谈判定了基调。1983年1月12日,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强调农业是根本,不要忘掉。2月,视察江苏、浙江、上海等地。6月,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6月26日,会见美国新泽西州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谈话时明确提出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7月1日,《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出版发行。7月8日,同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时提出,要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7月19日,在北戴河同公安部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必须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保护最大多数人的安全。10月1日,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0月12日,在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上作《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讲话,强调思想战线不能搞精神污染1984年2月,在视察广东、福建后,肯定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建议增加对外开放城市。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并于5月4日发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确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6月22日、23日,分别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和香港知名人士钟士元等。在同他们谈话时指出,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香港和台湾问题,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政策,不会变。6月30日,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庆祝典礼上检阅部队并讲话。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0月22日,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讲话。在谈到台湾问题时指出,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不能作排除使用武力的承诺,是一种战略考虑。10月,多次谈话指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根本政策;对内搞活经济,首先从农村着手。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现在改革由农村转入城市,改革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还包括科教、文化等领域,是全面改革。12月19日,出席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评价一个伟人也应该是客观公正的。改革开放方面,市场化使中国国有企业面临危机,农业改革到在1990年后开始失效,农民的生活质量与人均收入增幅减缓,贫富分化加大、腐败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失业加剧、社会不公、官民冲突、环境污染这些都是巨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对此,多方有不同解读。一方认为这是邓小平改革不彻底的结果,特别是没有进行彻底的政治体制改革所造成的:由于政治不够民主,舆论监督不够自由,司法不够独立,致使政府部门或政府官员掌握干预经济的过度权力,这是当今日的权力寻租和腐败问题的一个主要根源;但中国的唯利型人际关系,官僚垄断各类软硬资源,平民阶层话语权缺失的传统文化因素也不可忽略,在集团性官僚主义深重的后文革时代,这并非邓一人可以力挽狂澜的。六四之后的中国在政治改革上较为缓慢,着重强调了“稳定压倒一切”的重要性。政治与经济改革的不同步,加剧了中国社会在转型中的社会矛盾的不断积累与深化。另外一方认为改革开放存在矫枉过正的情况。尽管邓小平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而现实情况中,“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时候,没有对致富手段做出有效的限制,也没有对“先富带动后富”提出具体的方式方法,致使特权阶级兴起,许多改革成本从社会支付变成个人支付(实际是弱势群体支付)。而资本的逐利性,必然导致污染、过度开采、两极分化等一系列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因此,中国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比重越来越大的趋势,拉大了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毛主席曾说过:“修正主义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很容易”;而邓小平的改革政策被部分保守“左派”人士批评为新兴的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引进外资掠夺中国财富,认为邓小平披着社会主义的外衣,骨子里却是资本主义思想,被反资本主义人士骂为汉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