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读后感
2010级科技英语2班 肖宁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说过她,海伦凯勒,一个与张海迪类似的身残志坚的英雄人物。我对她的认识就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猩红热而被迫失去了听力和视力。然而她靠着顽强的毅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在苏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坚持学习,最终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作家。我从课本上了解到的,就是这些充满励志的故事。可我不能想象,也没有办法知道海伦凯勒的心路历程,也无法真切地明白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她一直向前。
直到现在,我读了她的《我的人生》。她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自己出生到20岁这二十年来的经历以及自己的改变。故事中并没有消极,灰色的色调,相反,更多的是对自己身体缺陷的坦诚以及淡然,还有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周围亲人朋友的深厚感情。从中我不难明白,海伦凯勒,本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残疾人”的年轻姑娘,为什么能凭着对生活,对生命的执著,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
我想她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她自己的惊人的奋斗以及苏利文老师的不可估量的付出。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在申请进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的考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超乎常人能克服的困难。她不能再依靠苏利文老师把内容都用手指写在她的手心里。因为她的特殊情况,学校在考试的过程中专门安排了为她读试卷的老师。老师会用特殊字母表将试卷读给她听,然后她要一句一句地复述出来,以确保所听到的准确无误,然后再分析题目并且使用一种特别的打字机作答。如果科目难度大,那么她的答题时间将会变得十分紧迫。之后,老师再将她写的答案写给她让她检查,以用于更改错误。然而在德克利夫学院的考试中,她甚至还不能再让老师将她的答案写给她以用于检查错误,这无疑对她的考验更大。在她考几何学时,由于出的试卷所采用的图形与她所常用的并不是相同的,她必须在考试前一天努力地掌握花样繁多的格式图形的代表,而这无异于让我们在今天努力背下甲骨文并用它去考试。海伦不仅要复习,还要抽时间背诵图标,这确实给她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然而她最终还是通过了考试。外人只能兴叹她的成功,却无法体会她所承受的痛苦与彷徨。但她坚持住了。
海伦失去了视力和听力,但她并没有真正的“哑”。对于一个聋盲人想要开口说话,那么她必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大的艰辛练习。因为听不见别人和自己的声音,她需要将手放在苏利文老师的喉咙和嘴唇,感受老师发音时声带和嘴唇的震动。这在我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因为单纯地凭借着声带和嘴唇去学习一个字,哪怕一个词,都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在坚强的海伦和耐心善良的苏利文老师身上,她们又怎么会轻言放弃。当然,代价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在成千上万次的改正和模仿练习之后,当她第一次说出,像正常人那样说出“这是温暖的”这一句话时,海伦和苏利文老师都意识到了,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就不会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这些困难,都只是海伦人生中所经历的困难当中的一部分。她的困难,似乎比常人来得要早也更多。小小年纪就失去了感受五彩天地的机会,在寂静黑暗的世界里一个人玩耍,一个人伤心,一个人欢乐。看不见,听不见,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有许多的同伴。稍大后学会了写字,慢慢对写作有了兴趣,还曾投稿,结果却因为种种误会被指责为抄袭,因此写作在她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阴影,以至于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不敢轻易提笔,甚至无法确定写作的灵感源于自己的思考还是别人的想法。还有就是学习中的各种挑战。这些困难之山,都被她勇敢地翻越,征服。
在海伦成功的人生中,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同样伟大的女性,那就是海伦的老师,苏利文老师。海伦在她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表达了她对苏利文老师深深的爱与感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亲爱的老师。”在许多书本中都这样写到:“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 苏利文小姐。”这一天,改变了海伦随后的人生。
苏利文老师之前也是一位盲人,后来经过手术恢复了视力。因此她深知海伦所经历的痛苦与不便,而她也能清楚地了解海伦内心的感受。她用她的善良,耐心和智慧,引领着海伦走出了黑暗与孤独,并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苏利文老师到海伦家里担任海伦家庭教师的那一天,就送给她一个玩具娃娃,并用手指在海伦的小手心上慢慢地、反复地拼写“doll”这个单词。海伦立刻对这个游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师的动作,从此开始懂得世界上任何一样事物都有各自的名字,也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伦•凯勒)。
海伦是个热爱自然的孩子,她喜欢在院子里的草地上玩耍,闻着百合花的清香,感受着午后阳光照在脸上所带来的暖意。于是苏利文老师便把海伦的学习与大自然联系起来。为了让海伦更接近大自然,苏利文老师带着她走出家门,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上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海伦在老师悉心照顾和指导下,最后慢慢克服了听力和视力上的障碍。
在海伦还小的时候,苏利文老师便带着海伦外出游学。她们去了纽约等地的一些特殊学校,与那儿的老师们见面,和那里的小朋友们交朋友,做游戏。外出的游玩开拓了海伦的视野,也激发了她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甚至在海伦上大学时,苏利文老师依旧是海伦的眼睛和耳朵。她把在课堂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用手指写在海伦的手心里。我无法想象这需要多大的耐力和毅力。苏利文老师的手,就像是驱散海伦心中黑暗的灯塔,指引着她的方向。
回想起海伦的经历,我又想起了曾经看到的一篇报道,介绍了一间特别的餐馆,餐馆内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顾客们就是在黑暗中进餐。餐厅的负责人也表示普通顾客可以体验一下看不见的感受。许多顾客也表示体会到了盲人的艰辛和不便。可是,这样的经历又怎么可能和海伦这样的盲人相提并论?我们在经历黑暗后,感慨他们的不易,庆幸自己身出光明,却无法想象永远生活在黑暗中的他们曾经是多么的难过,又是经历一番怎样的磨砺之后才能越发坦然地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海伦是不幸的,她年纪轻轻就遭受了许多同龄人不敢想象的磨难;然而她又是幸运的,遇见了善良的苏利文老师,还有爱她的亲人和朋友。苏利文老师是值得尊敬的。她用她的智慧成功地教导了海伦,让她成就了一番事业。
很多人对海伦所取得的成就赞叹不已。熟练地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这对于我们这些健全人来说都不是件容易事,然而她却做到了。这也引起了我的反思:我们学习的先天条件远优于海伦,可是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像海伦那么优秀呢?也许理由就是我们把我们所拥有的理所当然地挥霍着,却没想着要如何珍视它们或者好好利用它们。而海伦,她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尽管失去了听力和视力,但她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热情与毅力,哪怕要付出比别人多两三倍的努力,也要坚持下去。对她而言,学到知识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她觉得学习充满了乐趣。她大量阅读书籍,而且语言并不局限于英语,她还看德语,拉丁语的书,以此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她说读书就想和好朋友在交谈,也许这才是学习应有的境界。
她的人生看似坎坷,却从不缺少阳光,就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沿途惊涛骇浪,却也伴随着动人的礼赞。她的人生是如此的不平凡,但她也像其他平凡的人一样,按照自己的方式,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读着自己喜欢的书。她的人生不乏良师益友,她的人生,更不会缺少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从她的这本书里,我学到了,战胜困难的法宝,那就是保持一颗乐观积极而又坚强的心。希望我的人生里,也能保有这一份顽强与执着,就像海伦说的,只要向着阳光,就不会有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