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2012年暑期读书报告】——2010本科生党支部陈硕
我眼中的芥川龙之介
外国语学院2010级日语班
陈硕
芥川龙之介这个名字想必略微了解一点日本文学的人都知道,他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有名的短片小说家,目前日本文坛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芥川文学奖”就是以其名字命名的。虽然他在世只有短短的三十五年,但是却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短篇小说及其他作品,为日本和世界文坛增添了不少宝贵的财富。
这个暑假我也在图书馆找了一本芥川的作品选认真阅读了一下,其实吸引我的还是题目上的“大正文坛鬼才——芥川龙之介”,提到鬼才几个字我还是想到的是诸葛亮、庞统之类的军事家,在日本概况只是了解到芥川是日本文坛的一颗明星,其笔触下流淌出的作品是如何让人能冠以其“鬼才”之名,我还是抱着怀疑和好奇的心情看了芥川的一些作品,看完之后感觉震撼异常。
在这本书上后面有些名人对芥川的一些评价,其中有一条日本著名作家久米正雄是这样说“芥川,看起来就像一个什么都能应付的男人。能画惊艳的午夜妖怪的画,能做比三本露风更美的诗歌,还能唱齐藤茂吉那样的短歌……”当然,三本露风、齐藤茂吉现在我还不知道是谁,作品我也没看过,但是芥川的才能之广从中可见一斑。
本来我以为芥川在日本文坛有如此大的成就,说什么也得是个七八十的老人,当我得知芥川短短的一生只有三十五年时,我只能且惊且惜,确实,一个对人生对人性了解如此透彻的人当他还在这个世上每天冷眼看世人,每天为了生活而不得不与其他人一起欺骗着自己,欺骗着他人时,生活也就没有了什么意义。可能一般人都能忍受住这种矛盾,常人会适应会麻木。当达者对之却是不能容忍自己的。古往今来多少才人的作品让我们惊叹,又有多少达者的辞世让我们扼腕。屈原、海子、芥川、海明威……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可是如今只能成为书架上的一个个黑体字。
在川端就芥川自杀事件写的文章里,发现了芥川的一段文字:
“所谓生活能力,其实不过是动物本能的异名罢了。我这个人也是一个动物。看来对食欲色欲都感到腻味,这是逐渐丧失动物的本能的反映。现今我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像冰一般透明的、又像病态一般临终的眼的神经质的世界。我昨晚同一个卖淫妇谈过她的薪水问题,我深深感到我们人类,为生活而生活的可悲性。人若能够自己心甘情愿地进入长眠,即使可能是不幸,但却肯定是平和的。我什么时侯能够毅然自杀呢?这是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比持这种看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自然的美而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
临终的眼是什么样子的?
看过芥川的话,只想到一个词:“生无可恋”,心情一下子暗淡下来。也许他并不是为了追求某种风格才剔除掉文章的感情倾向的,而是因为生无可恋,所以自然而然写成了那样。可是一个能体察到各种人性幽微之处的人,竟然没有办法体察到一点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美好之物,难道要到濒死之际才能看到自己热爱的那种美吗?
有人说芥川生不逢时,刚好生在日本张牙舞爪卯足了劲要大做一番恶事的时候,所以失去了生活的希望,那么若他挨过了那段时期,他会重新点燃希望吗?他有了老人一样能看透世情的眼睛,却还没有老人那样豁达恬淡的心,如此,生无可恋也就理所当然了。
猛然想起拜伦的话“我从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是一样。”
和芥川一样,拜伦也早早就死了,虽不是自杀,但和自杀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竭尽所能地透支自己的健康,哪儿危险往哪儿钻。他说,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叹一条不祥的真理——知识之树不是生命之树。看多了这世界的丑陋之处自然心生厌恶,产生了厌恶之情自然巴不得早早地离世而去。别费口舌劝他保重身体了,他就想像烟花那样迅速地将自己烧完。
临终之眼,临终之眼,映在其中的美可能是心向往之已久的另一个世界的景象。 如果有机会,让你拥有芥川那样的眼睛,而作为代价,你又要如他一般英年早逝,你会愿意吗?我抬头看了看天花板,那高居云端俯视众生深谙人类各种卑劣属性的上帝是多么不易。
假如芥川没有自杀,一直活下去,一定还会写出很多好看的东西,上天赋予了他那样敏锐的洞察力,即使江郎才尽,为了谋生不得不违心的写无聊的文章,也会比很多作家绞尽脑汁完成的作品精彩。可惜,当人一心求死时,哪还会考虑一身才华将随身之陨灭而消失。而没有将自己的才华榨干就撒手人寰,怎么看都有暴殄天物之嫌。
说起来,人何苦那么着急离开,又不是不自杀便不会死,生很短,横竖几十年,在时间的烟波里屁都算不上,呼啦一下就过去了。况且,这世上的丑陋之事并不是每一件都值得人深恶痛决,也不是每一件都令人唏嘘悲哀。一些小丑小恶从头到脚都充斥着荒诞色彩,折射着人类的滑稽,纵使看不到真善美,也仍可调笑着捏着它们打发时光。看看我们中国,至少小说里从来不乏在饱览丑陋之事后仰天大笑甩手而去的神秘高人。
芥川龙之介从小就受到当时日本社会严格的高等教育,并且很早就显露才气,可谓是才华横溢。不过,也正因如此,他敏感的神经却也频频受到动荡社会阴暗面的冲击。最终,他在即将崩溃的边缘,选择了服用大量安眠药来了结自己35岁的生命。
恐怕,还是想平静的离开啰。芥川先生的一生都不是平凡的。小小年纪便引起了日本文坛大家的注目,多次访问中国,患得一身折磨身心的可怕疾病,在35岁的盛年留下遗书一封匆匆离开这个既让他厌恶又爱恋的世界。是的,芥川先生的作品中大都有着挥之不去的阴霾,也许是因为我不了解当年的日本的缘故,所以不能很深刻的感触到先生小说中的阴影,以及这些阴影所以发的痛苦。
我想,他也许曾经尝试着麻痹自己,不用去看这灰色的世界。毕竟它太可爱了,有他的爱情、婚姻、房子,还有他最钟爱的写作,有太多的羁绊,有太多的诱惑。或许,正因为如此,睡觉才比死亡更舒服。可往往不停折磨着自己的却也是人自己本身。容不下瑕疵的双眼不断的拷问着,就如《地狱变》中炙热的烈火一般令人窒息。死亡只是懦弱的,是不再希望承受这对他来说充斥着无限痛苦人世的最后解脱,仅此而已。他无法改变世界,也无法改变自己。死,只不过是他最后的摊牌。确实太可悲。当我无限怀念的翻开《罗生门》时,却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哭泣。
在芥川众多作品中,我读了两篇简直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一篇是《地狱变》,《地狱变》讲述了一个画技高超的画师对于绘画异常执着,一次,他接受了画地狱变屏风的命令,为了画的逼真,他对他的弟子多番折磨,并将他们受苦的样子摹写下来。但最后的一处场景他开始怎么也画不出来,后来为了画这幅场景,他竟然不惜牺牲了自己的极其疼爱的女儿的生命。最后,旷世杰作的屏风完成了,他自己也悬梁自尽了。这篇小说生动的刻画了艺术至上主义,艺术家为了艺术的完美不惜牺牲一切,在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中,最后选择了艺术,由此可以看出芥川的唯美倾向。
还有一篇是《竹林中》,这篇作品后来被黑泽明改编成了电影《罗生门》,本来在看电影《罗生门》和芥川的作品《罗生门》时我发现二者完全没有关系,以至于我以为黑泽明的《罗生门》是黑泽明的另一篇异思构想,与芥川完全没有关系,知道我读到《竹林中》,怎么说呢,跟电影一样,刚开始读完全没有掌握作者要表达什么,只是在读的过程中感到一丝丝的压抑,一直到最后,我们从七个人的证词或告白中才能理解到原来每个人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说谎,以至于客观事实经常是不可知的。在小说中,芥川将人心的机微和难以捉摸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一种怀疑主义的情绪。
从芥川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芥川最擅长描写的就是人性和人的心理。读他的小说常常会让人感到惊讶,惊讶于他对人性和心理的理解之深刻,刻画之生动。芥川虽然在世时间不长,但是他的作品仍然作为全世界的精神财富熠熠生辉。
外国语学院2010级日语班
陈硕
芥川龙之介这个名字想必略微了解一点日本文学的人都知道,他是日本文学史上最有名的短片小说家,目前日本文坛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芥川文学奖”就是以其名字命名的。虽然他在世只有短短的三十五年,但是却留下了很多精彩的短篇小说及其他作品,为日本和世界文坛增添了不少宝贵的财富。
这个暑假我也在图书馆找了一本芥川的作品选认真阅读了一下,其实吸引我的还是题目上的“大正文坛鬼才——芥川龙之介”,提到鬼才几个字我还是想到的是诸葛亮、庞统之类的军事家,在日本概况只是了解到芥川是日本文坛的一颗明星,其笔触下流淌出的作品是如何让人能冠以其“鬼才”之名,我还是抱着怀疑和好奇的心情看了芥川的一些作品,看完之后感觉震撼异常。
在这本书上后面有些名人对芥川的一些评价,其中有一条日本著名作家久米正雄是这样说“芥川,看起来就像一个什么都能应付的男人。能画惊艳的午夜妖怪的画,能做比三本露风更美的诗歌,还能唱齐藤茂吉那样的短歌……”当然,三本露风、齐藤茂吉现在我还不知道是谁,作品我也没看过,但是芥川的才能之广从中可见一斑。
本来我以为芥川在日本文坛有如此大的成就,说什么也得是个七八十的老人,当我得知芥川短短的一生只有三十五年时,我只能且惊且惜,确实,一个对人生对人性了解如此透彻的人当他还在这个世上每天冷眼看世人,每天为了生活而不得不与其他人一起欺骗着自己,欺骗着他人时,生活也就没有了什么意义。可能一般人都能忍受住这种矛盾,常人会适应会麻木。当达者对之却是不能容忍自己的。古往今来多少才人的作品让我们惊叹,又有多少达者的辞世让我们扼腕。屈原、海子、芥川、海明威……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可是如今只能成为书架上的一个个黑体字。
在川端就芥川自杀事件写的文章里,发现了芥川的一段文字:
“所谓生活能力,其实不过是动物本能的异名罢了。我这个人也是一个动物。看来对食欲色欲都感到腻味,这是逐渐丧失动物的本能的反映。现今我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像冰一般透明的、又像病态一般临终的眼的神经质的世界。我昨晚同一个卖淫妇谈过她的薪水问题,我深深感到我们人类,为生活而生活的可悲性。人若能够自己心甘情愿地进入长眠,即使可能是不幸,但却肯定是平和的。我什么时侯能够毅然自杀呢?这是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比持这种看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自然的美而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映现出来的。”
临终的眼是什么样子的?
看过芥川的话,只想到一个词:“生无可恋”,心情一下子暗淡下来。也许他并不是为了追求某种风格才剔除掉文章的感情倾向的,而是因为生无可恋,所以自然而然写成了那样。可是一个能体察到各种人性幽微之处的人,竟然没有办法体察到一点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美好之物,难道要到濒死之际才能看到自己热爱的那种美吗?
有人说芥川生不逢时,刚好生在日本张牙舞爪卯足了劲要大做一番恶事的时候,所以失去了生活的希望,那么若他挨过了那段时期,他会重新点燃希望吗?他有了老人一样能看透世情的眼睛,却还没有老人那样豁达恬淡的心,如此,生无可恋也就理所当然了。
猛然想起拜伦的话“我从没有爱过这世界,它对我也是一样。”
和芥川一样,拜伦也早早就死了,虽不是自杀,但和自杀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竭尽所能地透支自己的健康,哪儿危险往哪儿钻。他说,知道得最多的人必定最深地悲叹一条不祥的真理——知识之树不是生命之树。看多了这世界的丑陋之处自然心生厌恶,产生了厌恶之情自然巴不得早早地离世而去。别费口舌劝他保重身体了,他就想像烟花那样迅速地将自己烧完。
临终之眼,临终之眼,映在其中的美可能是心向往之已久的另一个世界的景象。 如果有机会,让你拥有芥川那样的眼睛,而作为代价,你又要如他一般英年早逝,你会愿意吗?我抬头看了看天花板,那高居云端俯视众生深谙人类各种卑劣属性的上帝是多么不易。
假如芥川没有自杀,一直活下去,一定还会写出很多好看的东西,上天赋予了他那样敏锐的洞察力,即使江郎才尽,为了谋生不得不违心的写无聊的文章,也会比很多作家绞尽脑汁完成的作品精彩。可惜,当人一心求死时,哪还会考虑一身才华将随身之陨灭而消失。而没有将自己的才华榨干就撒手人寰,怎么看都有暴殄天物之嫌。
说起来,人何苦那么着急离开,又不是不自杀便不会死,生很短,横竖几十年,在时间的烟波里屁都算不上,呼啦一下就过去了。况且,这世上的丑陋之事并不是每一件都值得人深恶痛决,也不是每一件都令人唏嘘悲哀。一些小丑小恶从头到脚都充斥着荒诞色彩,折射着人类的滑稽,纵使看不到真善美,也仍可调笑着捏着它们打发时光。看看我们中国,至少小说里从来不乏在饱览丑陋之事后仰天大笑甩手而去的神秘高人。
芥川龙之介从小就受到当时日本社会严格的高等教育,并且很早就显露才气,可谓是才华横溢。不过,也正因如此,他敏感的神经却也频频受到动荡社会阴暗面的冲击。最终,他在即将崩溃的边缘,选择了服用大量安眠药来了结自己35岁的生命。
恐怕,还是想平静的离开啰。芥川先生的一生都不是平凡的。小小年纪便引起了日本文坛大家的注目,多次访问中国,患得一身折磨身心的可怕疾病,在35岁的盛年留下遗书一封匆匆离开这个既让他厌恶又爱恋的世界。是的,芥川先生的作品中大都有着挥之不去的阴霾,也许是因为我不了解当年的日本的缘故,所以不能很深刻的感触到先生小说中的阴影,以及这些阴影所以发的痛苦。
我想,他也许曾经尝试着麻痹自己,不用去看这灰色的世界。毕竟它太可爱了,有他的爱情、婚姻、房子,还有他最钟爱的写作,有太多的羁绊,有太多的诱惑。或许,正因为如此,睡觉才比死亡更舒服。可往往不停折磨着自己的却也是人自己本身。容不下瑕疵的双眼不断的拷问着,就如《地狱变》中炙热的烈火一般令人窒息。死亡只是懦弱的,是不再希望承受这对他来说充斥着无限痛苦人世的最后解脱,仅此而已。他无法改变世界,也无法改变自己。死,只不过是他最后的摊牌。确实太可悲。当我无限怀念的翻开《罗生门》时,却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的哭泣。
在芥川众多作品中,我读了两篇简直可以用震撼来形容。一篇是《地狱变》,《地狱变》讲述了一个画技高超的画师对于绘画异常执着,一次,他接受了画地狱变屏风的命令,为了画的逼真,他对他的弟子多番折磨,并将他们受苦的样子摹写下来。但最后的一处场景他开始怎么也画不出来,后来为了画这幅场景,他竟然不惜牺牲了自己的极其疼爱的女儿的生命。最后,旷世杰作的屏风完成了,他自己也悬梁自尽了。这篇小说生动的刻画了艺术至上主义,艺术家为了艺术的完美不惜牺牲一切,在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中,最后选择了艺术,由此可以看出芥川的唯美倾向。
还有一篇是《竹林中》,这篇作品后来被黑泽明改编成了电影《罗生门》,本来在看电影《罗生门》和芥川的作品《罗生门》时我发现二者完全没有关系,以至于我以为黑泽明的《罗生门》是黑泽明的另一篇异思构想,与芥川完全没有关系,知道我读到《竹林中》,怎么说呢,跟电影一样,刚开始读完全没有掌握作者要表达什么,只是在读的过程中感到一丝丝的压抑,一直到最后,我们从七个人的证词或告白中才能理解到原来每个人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说谎,以至于客观事实经常是不可知的。在小说中,芥川将人心的机微和难以捉摸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示出一种怀疑主义的情绪。
从芥川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芥川最擅长描写的就是人性和人的心理。读他的小说常常会让人感到惊讶,惊讶于他对人性和心理的理解之深刻,刻画之生动。芥川虽然在世时间不长,但是他的作品仍然作为全世界的精神财富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