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2年暑期读书报告】——2011本科生党支部罗燕莉
发布时间:2012-09-19
访问量:
112

道德的艺术
——读《富兰克林自传》有感
一直以来,因为语言的公式化和晦涩难懂,内容的枯燥和千篇一律,对传记类文章都没有很大的兴趣。而这个暑假,在老师的要求下,我拿起了一本《富兰克林自传》,想好好认识这个一代伟人。有趣的是,这本自传读起来相当轻松,让我一口气从头读到尾,全书既没有长篇的吹嘘,也没有过于艰涩的文字。富兰克林的奋斗史,成长史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与其说是读传记,更像是在读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带给我一种说不出的心灵的震撼。
富兰克林不仅是一个科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是美国独立之前,自学成材第一人,学而致富第一人,修身养性第一人,也是第一个开创了北美印刷、新闻、图书、教育、医疗、邮政、民防、科研、写作、外交第一人,也是美国从事独立运动、反对奴隶制度、主张男女平等第一人。他可以说是我所知道的一个最完美的伟人了,然而他的伟大却寓于平凡之中,而平凡之所以能成就伟大,还是因为富兰克林本身道德的高尚。
《自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与自己的儿子谈家庭和个人的历史,从中我看出了作者早年的勤恳和节制;第二部分是作者为公众写的一生经验教训,是与广大的青年朋友谈心,也是给我最多启示的一部分。第三第四部分则是对他前半生其它经历的叙述与感悟。
富兰克林最令人惊讶的便是他的通才,我从来不敢想象一个人可以在这么多方面取得那么多的成就。印刷商、编辑、发明家、科学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慈善家、哲学家等等,从16岁在报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富兰克林从一个工作到另一个工作,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在这期间,是无数贵族与平民对他的赞美、欢迎与高度评价,年纪轻轻,他便成为了“城里显要的人物”,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然而他受到的正规教育却少之又少,过人的学识和才华都是在自学和实践中得来的。虽然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多的去关注一个人在正规学校学习的专业是否突出,但是我坚信像富兰克林这么一位通才的出现必然会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敬仰。
初看富兰克林的多元身份和辉煌成就,我们会觉得他是18世纪的奇迹,但是从他的自传中,从他的自白中,我分明清楚的认识到其实富兰克林并不是天生在各方面优别人一等,我认为他的成就与智慧归功于他所讲求的道德的艺术,归结起来有三点:自强,自律,自省。
自强。富兰克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学徒,学习印刷,几经磨难之后选择出去闯荡,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跋山涉水到离家万里的地方谋生实属不易。但是,不管路有多艰难,生活有多潦倒,他自强不息,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心存感恩,从零开始,不断积累。即便条件再艰苦,也坚持省一部分钱出来买书看,苦练文笔,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自律。对这一点我的感触非常深刻。在读到富兰克林在追求崇高品德这一段里,我完全被他身上的自律精神深深折服了。有多少次我发现自己身上有一些缺点亟待改正,但是每次都在纠正的中途给自己找理由放弃。也许这就是平凡人与伟人之间的差异吧。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有其必然的原因所在。富兰克林首先列出了自己所要追求的13条人生信条,依次是节制(Temperance),缄默(Silence),秩序(Order),决心(Resolution),节俭(Frugality),勤勉(Industry),真诚(Sincerity),正义(Justice),中庸(Moderation),清洁(Cleanliness),平静(Tranquility),贞节(Chastity),谦逊(Humility)。为了在自己身上培养这些美德,他给自己制定的严格的规划,一个星期集中培养一种品德,并每天记录自己违反这一品德的次数,从而不断督促自己,鞭策自己。很多人嘴上说说的东西富兰克林都把它们落实在了行为上,落落实在了天天做好记录的的小册子上。从这一点我学习到了要想实现一个大目标,就必须先学会把这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落实到每一天的行动中去,这中间需要一个完整细密的规划案,才能督促自己按照这个规定不断执行。这种规划力和执行力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富兰克林在政治活动以及社会事业上的成功。
自省。我相信,富兰克林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这一点从他的自律精神中也可以看出来,只不过接下来要讲的他的自省也确保了富兰克林可以一直不停的向着完美靠近。在这本自传前后,富兰克林多次对他的处事待人进行自省,也得出了一系列结论,这些结论或法则也帮助其在社会上树立了非常好的舆论形象和确立了非常和谐的人际关系。富兰克林早年生性有些骄傲,自己也从中吃了不少亏,栽了不少跟头,通过自省,他总结出要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好感,就不能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态度去和别人交谈,这样的话即使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也得不到别人的赞同。因此他尽量在谈话中去掉一些“绝对”的字眼,例如“我肯定”,“我坚信”等等,而采用“我觉得……应该是可行的”“我想可能……”等等。(I even forbade myself agreeable to the old laws of our Junto, the use of every word or expression in the language that imported a fixed opinion, such as “certainly”, “undoubtedly,”etc.;and I adopted instead of them, “I conceive,” “I apprehend, ”or “I imagine” a thing to be so or so, or “It so appears to me at present.”)即使要指出别人缺点时也要现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他的优点,再委婉谦恭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种中庸的待人处事方式在现代社会同样也是受用的,锋芒太露反而有时会惹来杀身之祸。
为什么富兰克林会有如此高尚的道德,我认为与他家人及朋友对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少年时期,富兰克林的三伯父本杰明给他写了两首诗,一首是反战的,而另一首劝他要注意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这首诗对富兰克林的求学、修身、创业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而他的外祖父是富有民主思想的学者、诗人和战士。虽然出生在波士顿一个小商家庭,早年还被迫辍学在家打工,但富兰克林却有着读书这个唯一的乐趣,因此,通过大量阅读和自学,他通晓了多种语言、各国历史、还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而这些都为他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奠定了基础。
特别令人深思和受到启迪的,是作者那自然流露的诚实与质朴。他不是在向后人炫耀他的成功,而是在与挚友热切地探讨人生意义与内涵。他在《自传》里说:“如果有人提议我重新做人的话,我倒乐意把我的一生再从头重演一遍,我仅仅要求像作家一样,在再版时有改正初版中某些缺陷的机会。既然这种重演是不可能的,那么最接近重演的似乎就是回忆了。”是的,富兰克林竭力在回忆中补偿自己生平的憾事。他毫无掩饰地向人们公布自己的某些过失。这对于当前那些抱定“金要足赤,人要完人”或“为尊者讳”观点的人,或许会大惑不解。但是,恰恰是富兰克林这种坦诚直率,能填平一般人头脑中伟人与凡人之间的鸿沟。他揭去了蒙在伟人脸上某种神秘的“面纱”,让一个有血有肉、七情六欲俱全、平凡而又不凡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眼前。
在品德修养问题上,他仍然是凭借真诚直言来赢得人们的信服的。他告诉人们:他哪些通过努力达到了,哪些没有达到。后人可以从中看到他孜孜不倦的追求,而不会以为他已经超尘拔俗。他不容忍自身的某些微小欠缺,不讳言某些功利主义的目的。他不仅谈到自己在工作及学习上的勤奋、待人的诚恳和律己的严格,也写了自己的机遇和幸运,甚至通过小小的机诈来取得成功的事例。正是出于对人性和人生哲理的深邃洞察,他没有使用枯燥无味的说教,而是凭借质朴无华的现身说法,阐明了平凡与伟大之间的微妙关系。
富兰克林一生忙碌,他始终相信,只要人们专心工作,充实生活,就会过的开心快乐,相反,如果整天无所事事,就会变得脾气烦躁,心神不宁。这也许也是他成为全才的原因之一吧,因为他一直在进行严格、自觉的自我修炼,不浪费一分一秒,也就比我们多了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
声名显赫,成就卓越的富兰克林,留在自己墓碑上的只是“印刷工富兰克林”几个字,这是一个伟大与平凡的和谐统一体。我想,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望成为富兰克林,但每一个人都可能而且应当在生活中成为称职的“印刷工”。对我来说,道德的制高点,就是要踏踏实实地走自己的路,不奢求伟大,不轻视平凡,做一个自己当之无愧的“印刷工”。
在写作技巧上,自传有着他的独到之处。富兰克林的文字中处处显现着他自身道德的光芒,不仅幽默亲切、生动简练、明朗晓畅,而且简洁的语句发人深省,让人印象深刻。朴实无华的叙述中体现出他令人赞叹的精神,正如他对自己的要求:时刻保持谦虚,即使自己也为自己的谦虚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