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术活动
【2012年暑期读书报告】——2011本科生党支部尹思源
有梦如斯,漱石的梦世界
——读夏目漱石《梦十夜》有感
一、日本第一“国民作家”——夏目漱石
作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日本的“国民作家”夏目漱石与中国的鲁迅一样都具有一种傲骨的精神,在近代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夏目漱石在病逝前作下《无题》一诗:真踪寂寞杳难寻,欲抱虚怀步古今。碧水碧山何我有,盖天盖地是无心。依稀暮色月离草,错落秋声风在林。眼耳双忘身亦失,空中独唱白云吟。这是漱石在生前作下的最后一首汉诗,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无私无我,大彻大悟的思想。
夏目漱石在相对较短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除了小说,漱石还创作了英文诗歌、汉诗、俳句、随笔、文化批评与文学评论等。此外,由于漱石曾留学英国,对西方启蒙思想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精神也有所了解。于是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氛围都对漱石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同时,受到童年时期经历的影响,又成长于激变的明治时代,漱石在创作时也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糅合进去。
二、漱石的写作风格
一个作家在自己长期的创作过程中,通常会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行文习惯,也就是写作风格。自接触日本文学作品起,由村上春树开始,先后阅读了渡边淳一、青山七惠、川端康成等作家的一些作品。从她们的作品中便可以明显感受到其各自独有的写作风格。自村上春树的《舞!舞!舞!》开始,就体会到了他轻快凝练的行文风格,从人物的对话到叙事的结构,字里行间仿佛给人一种漫步青翠的竹林,清泉从林间穿过的感受。而读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仿佛是一条平缓的河流在眼前缓缓流过,又仿佛是一位端庄优雅的女性,迈着优雅轻缓的步子缓缓走着。读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就仿佛是一个孩童,活泼、好动又充满了激情。然而读了漱石的作品,却有一种厚重感。前面也提到了,如果说把漱石与中国的某位作家作比较的话,那么就是鲁迅先生。他们的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许就在于,书写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在向大众,向国民传达着一种意识和精神。
三、读《梦十夜》的感想与思考
《梦十夜》由十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这种创作方式与卜咖丘的《十日谈》相类似。而这十个故事,描写的也都是漱石所经历的梦境。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作者在写作时而想象出来的,那么姑且也可认为是梦境。由书作改变而成的同名电影,也被贴有奇幻的标签,充分说明了这十个故事所具有的特点,即不切实际性。不过既然是梦境,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的这十个梦境,或者暂且称之为故事,所描述的主题大致涵盖了爱情、亲情、童年、恐惧、离别等等人的情感、感受或者经历。其两个故事之间存在较大的跨度,仅就表面来看并不存在有什么联系。而其内在是否有某种联系,恐怕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了。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讲述了爱情的作者的梦境。作者先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相貌姣好,美丽动人的女子。他是这样写的:“腕組をして枕元に坐っていると、仰向に寝た女が、静かな声でもう死にますと云う。女は長い髪を枕に敷いて、ン喒稳幛椁使蠈g顔をその中に横たえている。真白な頬の底に温かい血の色がほどよく差して、唇の色は無論赤い。。ア她有着长长的头发和轮廓柔美的瓜子脸。红红的嘴唇点缀在白皙的脸庞上。可作者却紧接着写到,她说自己将要死去了。
随后她又对“我”说:你要是真的爱我,就等我一百年。随后离开了“我”。于是,“我”就如作者所写,“自分は苔の上に坐った。これから百年の間こうして待っているんだなと考えながら、腕組をして、丸い墓石を眺めていた。”然而不知不觉一百年已经过去了,“我”却始终都没有看到她的身影。但是,“石の下から斜に自分の方へ向いて青い茎が伸びて来た。見る間に長くなってちょうど自分の胸のあたりまで来て留まった。。ア虽然她没有来,但却由石头下长出了一棵青藤,青藤慢慢生长,直长到“我”的胸口处才停下来。直到这时我才明白:“百年はもう来ていたんだな。”原来百年已经到了,原来女子没有失信,女子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便是作者有关童年的,第四夜的梦境。 来小镇发表演讲的漱石,本该在“民会馆前街”下车,却到了“面影街四路”。在这条被称作“会被神带走(突然失踪的意思)”的街上,小孩子们在唱着歌,一个老头边走边叫着:“快看啊,快看啊,变出蛇来啦!”。漱石好奇之下也尾随其后,发现这条街道竟似曾相识,使他竟然跌入了童年的回忆里。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塑造了“爺さん”这样一个形象。为了给自己变出蛇来,“爺さん”走进了河里。并且作者最后写道:“自分は爺さんが向岸へ上がった時に、蛇を見せるだろうと思って、蘆の鳴る所に立って、たった一人いつまでも待っていた。けれども爺さんは、とうとう上がって来なかった。”老爹再也没有回来,这是不是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我们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了呢。
除了这两个故事以外,作者借由有关孩子、亲情、离别、恐惧等的梦境,向读者描绘出了一个个充满奇幻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梦幻世界。
而读过这十个故事之后,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感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作的前提是要有创作素材,无论以何种语言创作皆是如此。这素材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件事情,可以是一个杯子,也可以是一场梦。不论是什么,都要具备其一个重要的特点,即能够被形象、具体化的描绘出来。如同作者的梦境,作者借助自己的笔将存在于自己脑海中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实体化、形象化,从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二、在创作时要善于捕捉所描绘对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描写和刻画。在进行描写和刻画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而且要勇于创新。例如在进行比喻时,切忌千篇一律的公式化比喻,无论是明喻还是暗喻,在进行本体和喻体的选择时,都可以突破常规,发挥想象寻找具有新意的对象。比喻讲究本体和喻体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联系,或者相似性,而反其道而行之,有时反而会有奇效。
第三、对于句式的把握要恰到好处。不论是何种场合的何种文本,若是句式单一,则给人读来或听来必定枯燥乏味,缺乏阅读的兴趣和动力。汉语、日语和英语创作皆是如此,任何语言的创作也都是这样。汉语和英语在进行表达时皆是SVO的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在这两种语言中,对同一意思的表达便可有多种句式。
例如:
我很高兴。
很高兴的那个人是我。
I am happy.
It is me that feel happy.
表达同样的意思,可以运用不同的句式,通过调换句子成分的位置,长短句式搭配,可以给人具有节奏感,充满活力与动感的阅读体验。
四、总结
想要深入地研究一门语言,个人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接触其文学。通过对该语言文学创作的揣摩和不断探索中提高语言水平。而想要学习和应用一门语言,相较于“读”,相对更重要的可能是“说”。在学习日语的道路上,我的面前还是一条很长远的路。在这条道路上,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勇敢地前进,相信一定能够有不少的收获。
——读夏目漱石《梦十夜》有感
一、日本第一“国民作家”——夏目漱石
作为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日本的“国民作家”夏目漱石与中国的鲁迅一样都具有一种傲骨的精神,在近代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一九一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夏目漱石在病逝前作下《无题》一诗:真踪寂寞杳难寻,欲抱虚怀步古今。碧水碧山何我有,盖天盖地是无心。依稀暮色月离草,错落秋声风在林。眼耳双忘身亦失,空中独唱白云吟。这是漱石在生前作下的最后一首汉诗,字里行间渗透出一种无私无我,大彻大悟的思想。
夏目漱石在相对较短的十几年创作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除了小说,漱石还创作了英文诗歌、汉诗、俳句、随笔、文化批评与文学评论等。此外,由于漱石曾留学英国,对西方启蒙思想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精神也有所了解。于是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氛围都对漱石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进而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同时,受到童年时期经历的影响,又成长于激变的明治时代,漱石在创作时也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对自己所造成的影响糅合进去。
二、漱石的写作风格
一个作家在自己长期的创作过程中,通常会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行文习惯,也就是写作风格。自接触日本文学作品起,由村上春树开始,先后阅读了渡边淳一、青山七惠、川端康成等作家的一些作品。从她们的作品中便可以明显感受到其各自独有的写作风格。自村上春树的《舞!舞!舞!》开始,就体会到了他轻快凝练的行文风格,从人物的对话到叙事的结构,字里行间仿佛给人一种漫步青翠的竹林,清泉从林间穿过的感受。而读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仿佛是一条平缓的河流在眼前缓缓流过,又仿佛是一位端庄优雅的女性,迈着优雅轻缓的步子缓缓走着。读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就仿佛是一个孩童,活泼、好动又充满了激情。然而读了漱石的作品,却有一种厚重感。前面也提到了,如果说把漱石与中国的某位作家作比较的话,那么就是鲁迅先生。他们的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或许就在于,书写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在向大众,向国民传达着一种意识和精神。
三、读《梦十夜》的感想与思考
《梦十夜》由十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这种创作方式与卜咖丘的《十日谈》相类似。而这十个故事,描写的也都是漱石所经历的梦境。当然,这也有可能是作者在写作时而想象出来的,那么姑且也可认为是梦境。由书作改变而成的同名电影,也被贴有奇幻的标签,充分说明了这十个故事所具有的特点,即不切实际性。不过既然是梦境,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的这十个梦境,或者暂且称之为故事,所描述的主题大致涵盖了爱情、亲情、童年、恐惧、离别等等人的情感、感受或者经历。其两个故事之间存在较大的跨度,仅就表面来看并不存在有什么联系。而其内在是否有某种联系,恐怕就只有作者自己知道了。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讲述了爱情的作者的梦境。作者先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相貌姣好,美丽动人的女子。他是这样写的:“腕組をして枕元に坐っていると、仰向に寝た女が、静かな声でもう死にますと云う。女は長い髪を枕に敷いて、ン喒稳幛椁使蠈g顔をその中に横たえている。真白な頬の底に温かい血の色がほどよく差して、唇の色は無論赤い。。ア她有着长长的头发和轮廓柔美的瓜子脸。红红的嘴唇点缀在白皙的脸庞上。可作者却紧接着写到,她说自己将要死去了。
随后她又对“我”说:你要是真的爱我,就等我一百年。随后离开了“我”。于是,“我”就如作者所写,“自分は苔の上に坐った。これから百年の間こうして待っているんだなと考えながら、腕組をして、丸い墓石を眺めていた。”然而不知不觉一百年已经过去了,“我”却始终都没有看到她的身影。但是,“石の下から斜に自分の方へ向いて青い茎が伸びて来た。見る間に長くなってちょうど自分の胸のあたりまで来て留まった。。ア虽然她没有来,但却由石头下长出了一棵青藤,青藤慢慢生长,直长到“我”的胸口处才停下来。直到这时我才明白:“百年はもう来ていたんだな。”原来百年已经到了,原来女子没有失信,女子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只是,换了一种形式。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故事,便是作者有关童年的,第四夜的梦境。 来小镇发表演讲的漱石,本该在“民会馆前街”下车,却到了“面影街四路”。在这条被称作“会被神带走(突然失踪的意思)”的街上,小孩子们在唱着歌,一个老头边走边叫着:“快看啊,快看啊,变出蛇来啦!”。漱石好奇之下也尾随其后,发现这条街道竟似曾相识,使他竟然跌入了童年的回忆里。在这个故事里,作者塑造了“爺さん”这样一个形象。为了给自己变出蛇来,“爺さん”走进了河里。并且作者最后写道:“自分は爺さんが向岸へ上がった時に、蛇を見せるだろうと思って、蘆の鳴る所に立って、たった一人いつまでも待っていた。けれども爺さんは、とうとう上がって来なかった。”老爹再也没有回来,这是不是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我们的童年,也一去不复返了呢。
除了这两个故事以外,作者借由有关孩子、亲情、离别、恐惧等的梦境,向读者描绘出了一个个充满奇幻色彩而又引人入胜的梦幻世界。
而读过这十个故事之后,我也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感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作的前提是要有创作素材,无论以何种语言创作皆是如此。这素材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件事情,可以是一个杯子,也可以是一场梦。不论是什么,都要具备其一个重要的特点,即能够被形象、具体化的描绘出来。如同作者的梦境,作者借助自己的笔将存在于自己脑海中的、虚无缥缈的梦境实体化、形象化,从而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二、在创作时要善于捕捉所描绘对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描写和刻画。在进行描写和刻画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而且要勇于创新。例如在进行比喻时,切忌千篇一律的公式化比喻,无论是明喻还是暗喻,在进行本体和喻体的选择时,都可以突破常规,发挥想象寻找具有新意的对象。比喻讲究本体和喻体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联系,或者相似性,而反其道而行之,有时反而会有奇效。
第三、对于句式的把握要恰到好处。不论是何种场合的何种文本,若是句式单一,则给人读来或听来必定枯燥乏味,缺乏阅读的兴趣和动力。汉语、日语和英语创作皆是如此,任何语言的创作也都是这样。汉语和英语在进行表达时皆是SVO的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在这两种语言中,对同一意思的表达便可有多种句式。
例如:
我很高兴。
很高兴的那个人是我。
I am happy.
It is me that feel happy.
表达同样的意思,可以运用不同的句式,通过调换句子成分的位置,长短句式搭配,可以给人具有节奏感,充满活力与动感的阅读体验。
四、总结
想要深入地研究一门语言,个人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接触其文学。通过对该语言文学创作的揣摩和不断探索中提高语言水平。而想要学习和应用一门语言,相较于“读”,相对更重要的可能是“说”。在学习日语的道路上,我的面前还是一条很长远的路。在这条道路上,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勇敢地前进,相信一定能够有不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