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综合新闻
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第六轮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考核验收
上传:2024-05-01 10:53:17  浏览量:116

近日,根据《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市社科规划办对第六轮(2021-2023年)建设周期期满的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情况进行考核验收。经专家组评审,市社科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共有60个基地通过考核验收。其中,我校该类基地“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以“良好”成绩通过第六轮验收,直接进入第七轮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周期。作为依托工科建设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能获此殊荣,体现了近年来基地在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方面所做工作得到业内同行的充分肯定。

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获批第七轮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202012月获批为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教授及副教授12名、研究生30多名,专业背景涵盖图书情报学、文献学、制浆造纸工程、印刷工程、材料、电子信息学等,实现多学科交叉、多技术跨界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依托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及华南理工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紧密围绕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部署,面向我国文献保护创新技术需求,主攻纸质文献原生性保护对策、纸质文献利用技术服务、当代重要文献预防性保护对策三大方向,持续推动纸质文献保护关键技术突破和修复设备研发,为我国纸质文献保护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政策建议和人才储备,也为红色党史文献的保护利用提供科技支撑。

经过多年发展,中心在脱酸增强修复新材料、批量处理新方法、智能化批量化新装备及耐保存专用纸的开发等方法取得了系列突破性进展,科研成果应用于《广州大典》、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文献保护,服务于“红色甲工”等党史重要文献保护修复,让古籍重获新生;特别是自主研制的整本书超声雾化法式脱酸增强装置,实现了纸质文献快速批量智能化修复保护处理。一系列科技成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中央省市媒体多次报道。

同时,中心积极开展中华造纸术与文化相关的科普活动,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迄今为止已举办活动近200场,受益公众超2万人次,获批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等称号,入选CTTI2022年度来源智库等,为国家文献保护和文化传承事业增彩添辉贡献了力量。2023年,参与承办首届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大会以“跨界共融,引领未来”为主题,共同探索新时代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新路径、新模式,吸引了线上线下2万余人参会,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学习强国、南方日报、广州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对大会进行了专题报道,反响强烈。

据悉,本轮共有60个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参加考核验收,最终被评为优秀、良好、合格等级的基地分别有18家、18家、24家。根据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本次考核良好者将给予后续建设支持。

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团队成员

未来,中心将以新一轮建设周期为契机,持续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轻工技术与工程双一流建设学科的优势,不断提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造纸、印刷和纸质文献保护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和认同感,更为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图/文 伍凤平 樊慧明 黄明华 张晓灵 贠柏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