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3月27日(星期五)上午8:30
地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4号楼205学术交流室
附报告人简介:
王胜年,1963年4月生,安徽定远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十一五全国建设先进个人、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现任水工构造物耐久性技术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广东省土建筑学会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广东省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理事、华南理工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水运工程》《中国港湾建设》编委等职务。
近年,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达20项,发表论文140多篇,获发明专利7项,国家级工法3项,在混凝土材料及耐久性、混凝土和钢结构的腐蚀与防护、结构物检测与评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1)主持的“大掺量粉煤灰高性能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国内首次将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应用于海港工程,是确保该码头50年不大修最基本的重要手段。该成果被纳入交通部《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成为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首选措施。(2)主持的“抗盐污染高性能混凝土配制成套技术”研究,成果获得中港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航海学会航海科技二等奖,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洋山深水港工程、杭州湾大桥等多项国内外大型重点工程。该成果在技术上基本解决了保证海港工程混凝土结构50年以上设计使用寿命的关键技术问题,已成为我国海洋工程普遍采用的技术措施,显示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3)主持完成的“提高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成套技术及推广应用”,因实现了沿海交通基础设施设计使用年限50~100年的重大技术突破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作为行业内工程材料领域专家,近几年主持编写了国家级工法《高桩码头浪溅区高性能混凝土施工工法》,还负责和参加《港口水工建筑物检测评估技术规范》、《港口水工建筑物修补技术规范》、《海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等6项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其中有3项填补了我国港口工程无行业专项技术规范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