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4月11日(星期六)上午9:30
地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5号楼331会议室
报告摘要:
通用高分子材料的全球年产量已近3亿吨。然而,由单体到高分子的聚合反应是无数个反应均可能发生的概率事件,聚合产物的分子结构自然存在着多分散性,再加聚合过程中传递过程的影响,聚合产物的各种分子结构参数均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分布。这些分布的细小差异即可导致聚合物产品性能的巨大变化。同种单体的聚合物,平均分子量和共聚单体含量都非常相近,但性能却差很多,根本原因就在于此。遗憾的是,因聚合机理所限,人们精确调控它们分子结构的能力通常还在平均的层面上。此外,聚合过程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聚集态结构。这不仅因为聚合过程将小分子的单体连接成了特定分子结构的大分子聚合物,形成原生聚集状态,而且可通过“信号”植入赋予聚合物分子间有特定的相互作用能力,从而在加工过程的外场作用下形成制品所需的特定聚集态结构。近来,我们在活性自由基聚合和活性配位聚合机理,及其共聚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基于过程模型化的精确定制聚合产物链结构的新技术,制备了一些全新的高性能或特殊性能的聚合物。同时,通过反应器内合金化方法和活性界面细乳液聚合的方法尝试进行了聚合物原生聚集态结构的定制。对通用高分子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作了一些尝试。
附报告人简介:
李伯耿,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高分子化工专业, 1987年获浙江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英国拉夫伯勒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访问学者;1994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曾任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高分子系副主任、化工系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现任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浙江大学分室主任、国家“973”计划项目“热塑性弹性体制备及加工应用中的科学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李伯耿教授长期从事聚合反应工程与高分子合成工艺研究,先后负责承担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十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4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50余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先后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