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
日期:2018-03-27 浏览量:210

广大师生:

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于2015年11月首次启动,旨在面向全球邀请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及行业产业的技术问题等展开探讨和交流。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启迪、开拓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现将近期学术活动安排如下:

一、论坛时间:2016年6月17日下午3:00

二、论坛地点:华南理工大学8号楼二楼会议室

三、论坛报告人和题目:

赵维巍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磁性拓扑绝缘体及低维超导中的量子效应研究

王辉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origin of novel highmagnetostrictive Galfenol alloys

黄小虎博士(新加坡科技局):载流子辅助的氧化锌近紫外荧光增强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6年6月14日

 

 

 


报告摘要及主讲人简介

1.基于分子纳米粒子的两亲性巨分子的自组装研究

报告摘要: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2013年首次被实验证实以后,在实验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受到广泛关注。这里将介绍在V掺杂的磁性拓扑绝缘体中,首次观测到零磁场下获得零电阻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以及具有无损耗拓扑边态的实验证据 (Nature Materials 14,473; Phys. Rev. Lett. 115,057206) 。超导体作为具有无损耗电阻的另一种材料,其低维体系中存在丰富的量子行为,这些效应可被用于未来的量子计算与存储的核心器件。这里将介绍几个低维超导体系中的量子行为研究,包括超导纳米线中的宏观量子遂穿、单磁通开关,以及超导薄膜中的KTB相变、vortex相变、Ising pair的观测等(Nano Letters 15,153;Nano Letters 16,1173;2D materials 3,024006;Solid State Comm. 165,59;Nature Physics 12,139)。

赵维巍博士简介:

2008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同年11月,进入由薛其坤院士/马旭村研究员带领的研究组(中科院物理所/清华大学物理系)开始博士后工作,从事量子功能薄膜材料的制备及量子效应研究。2011年9月,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系Moses Chan院士研究组,从事拓扑绝缘体及低维超导中的量子效应研究。2015年9月至今,受聘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物理系Research Associate职务。

 

2. Structural and electronic origin of novel highmagnetostrictive Galfenol alloys报告摘要:

Magnetostriction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s describes the change of their shape or dimension in response to the reorientation of magnetiz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Materials with large magnetostriction are extensively used in sensors, actuators, 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and energy-harvester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s hitherto is Terfenol-D (Tb-Dy-Fe) that shows large magnetic-field-induced strains up to 2000 ppm (parts per million). However, the shortage of rare-earth supplies and the brittleness of rare-earth compounds inspire a new wave of interdisciplinary efforts of searching for more sustainable yet well-performing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s. As the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 binary Fe-Ga alloys (Galfenol) combine numerous advantages such as large tetragonal magnetostrictive coefficient (280 ppm), low saturation magnetic field (~200 Oe), excellent ductility and low cost which make them very promising rare-earth free magneostrictive materials, while improving them to better performance is indeed needed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Here we report results of largescale density functional calculations (DFT) and molecular dynamics (MD) simulations for Galfenol, especially regarding the mechanism that leads to the sudden drop of tetragonal magnetostriction at x=19, a long-standing puzzle for the community. Based on the established mechanism and rigid band analysis, we propose possible ways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Galfenol for device applications.

王辉博士简介:

 2013 年毕业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国家联合实验室), 获得材料物理化学博士学位。2010 年起多次受邀工作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参与国家 973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863 国家高新技术研 究项目以及美国海军实验研究(ONR)和美国自然科学国家基金(NSF)等多个 项目,并多次参加美国物理协会年度会议(APS)并在大会上做报告,现在美国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遗传 演化算法和分子动力学理论在原子尺度上分析材料的 物理、化学、力学、磁性、 热动力输运等性质;研究的领域涉及合金、表面、化合物、单分子、纳米材料、 拓扑绝缘体、自旋电子学、谷电子学等。2014 年获得师昌绪院士奖学金(中国 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申请专利 1 项,现为 Physics Letters A 等材料物理学 国际期刊审稿人,已在 Physical Review Letters,Acta Materialia,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Chemistry of Material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NPG Scientific Reports, Physical Review B, Applied Physical Letters等国际著名期刊杂志上发表多篇论文。

 

3. 载流子辅助的氧化锌近紫外荧光增强

报告摘要

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宽带隙半导体,氧化锌一直以来受到材料科学研究者的青睐。氧化锌中的缺陷往往成为载流子的俘获中心,因此缺陷常常成为带隙发光的淬灭中心。尽管氧化锌的本征缺陷有时会成为缺陷发光中心,它们的复杂性与不稳定性导致氧化锌发光性能的可靠性大打折扣。在这里,我将展示利用载流子来增强氧化锌带隙荧光。首先我将展示利用氢掺杂产生的“冷”载流子同时增强氧化锌近紫外荧光和其导电性能的结果。通过优化对溶液法生长的纳米线的处理条件,我们获得了近紫外荧光内量子效率高达33% 的氧化锌纳米线[1] ,这一数值与高温气相法生长的高质量氧化锌纳米线相当。这一结果对于实现大面积低成本固态发光器件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我将展示利用等离激元“热” 载流子在氧化锌纳米线中实现超高强度、超短寿命、低温稳定的近紫外荧光[2]。这一结果对于实现纳米尺度的发光二极管和激光器具有重要的意义。

[1] X. H. Huang, and et al. CrystEngComm 14, 5163-5165 (2012)

[2] X. H. Huang, and et al. Adv. Opt. Mater. DOI: 10.1002/adom.201600026 (2016)

黄小虎博士简介

2008年在中科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取得博士学位,随后赴新加坡从事研究工作。曾在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目前在新加坡材料研究与工程研究所担任研究科学家一职。曾获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与技术联盟的创新基金。长期从事纳米材料领域的科研工作,在金属纳米线阵列可控制备与物性研究、微纳尺度下的微操控和力学性能评估以及氧化锌半导体光、电、磁性能调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较为突出的创新成果。


联系方式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 邮政编码:510641/510006

Address: No. 381 Wushan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 Guangzhou University City, Panyu District, Guangzhou Postcode: 510641/51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