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城校区第一批专业研讨课课程建设立项的通知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12-25   浏览次数:121
 

大学城各学院:

为适应我校“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的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及结合我校大学城校区的多学科综合发展特点,经研究决定,将在大学城校区开设专业研讨课课程建设立项。现就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专业研讨课建设目的和要求

专业研讨课是以探索和研究为基础,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技能为基本目标,以教学中的问题或课题为基本载体,其课堂教学强调学科原理形成过程、科学的研究方法、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要求,师生互动讨论、激发学生自主采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主要特征,提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基于网络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和基于问题的小组协作学习的一种课程模式。

二、专业研讨课具体建设方案

1.授课教师:由学院推荐,可以个人申请,也可以23人组成团队申请。主讲教师要求承担一定科研工作的教授或副教授,部分课程可放宽给优秀讲师,对讲师要求博士毕业,近两年一直承担本科教学,近三年评教都在学院的50%以上,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专家评议确定。

2.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或专业选修课。 

3.教学对象及人数:面向本学院相关专业学生,以二、三年级的学生为主。人数原则上不超过40人。

4.学时要求:开设课程至少32学时。原则上教师与学生的课堂讨论时学不少于课程总学时的50%

5.教学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能力;利用现代科技处理课题的方法和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调研、查阅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等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的mooc等网上平台来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通过研讨,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6.教学形式:具体教学方式和方法由教师自主确定,但必须保证课堂教学中以研讨为主,充分让每位学生参与和发言。鼓励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且不同的教学形式(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验实践、课外自习等)所占学时应具体明确。

7.教学内容:申报课程的具体的教学内容由院系和教师选定,但是要与现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相匹配,结合教师的科研方向以及综合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网上课程(mooc等)的发展情况,申报教师要填写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课外应该学习的资料或网上课程等,并确定研讨的主题。建议的教学和研讨内容如下(仅供参考):

1)结合某一专业基础或专业课程,围绕本专业的某个特色问题或泛化问题的数个专题组织学生深入进行研讨;

2)围绕本专业一个国际前沿问题,着重就解决和处理问题的思想、原理、方法和过程进行讨论;

3)将一些专业课程与自学相结合,通过研讨形式组织学生学习mooc或微课等网上教学,教师适当制作这门课程的mooc教学。

8.课室安排:根据各个学院开设的课程情况以及人数和时间,由学校统筹安排研讨型课室,以便为研讨型课程的建设提供硬件条件。

9.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要求多样化,可以包括平时测验、课程论文、读书报告、研究报告等,考核形式可以包括:笔试、开卷考试、口试、小组讨论等,其中研讨课题的成绩至少占50%,最终形成百分制总评分。

    三、课程立项、评审及管理

专业研讨课实行立项建设,主要支持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及课程教材、学习资料、教学素材建设、网站建设等,由教师自行根据各个科目的实际情况进行经费申报,大学城校区组织专家评审通过,获得立项以后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通过后由大学城校区教学与实验室管理办公室和开课学院负责对专业研讨课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方式包括督导听课、同行观摩、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网上评教等。学期末组织专家评审,部分优秀课程将通过公开课等形式组织观摩,充分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经综合评定不符合专业研讨课课程要求,中止其课程立项。

    四、申报流程与时间安排

拟申报的教师填写“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专业研讨课申请表”(见附件1),由学院组织审核,审核合格后于2015112日前统一报送教学与实验室管理办公室B2-306,电子版材料请一并发送。教学办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和资格认定,发文公布立项课程。

联系人:陈海霞,电话:39380101,邮箱:hxch@scut.edu.cn

附件:1.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专业研讨课申请表

    

 

                            教学与实验室管理办公室

                              2014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