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选择,当林肯在不断的失败和落选中选择继续奋进,最终当选总统,当杰夫贝佐斯开创创立亚马逊“勇往直前,败亦无憾”当卢新宁发出号召 “选择坚守、选择理想,选择倾听内心的呼唤,才能拥有最饱满的人生。”我明白到,我们身边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选择,也正是一个又一个不同的选择造就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当然包括我的大学生活了。
选择法律。
高考完的第一次重大的选择,莫过于选择自己的专业。我并没有特别热衷的科目或者某一方面的特长,尽管有过迷茫,但是没有丧失过信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此刻的我不过是暂时找不到自己的路罢了。爸爸读的书不多,但是他总喜欢跟我说,他十分欣赏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气概,这番志气与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许值得每一个大学生去学习。那么现在的我又能为国家做什么呢,一个朋友曾经和我谈过,她说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到战场上保家卫国,但是至少我们能做一个文明合法的好公民,甚至感染家人,身边的人都成为一位合格的公民,也许就是不错的贡献了。可能很多人并不认同这种想法,但是有一点却无可置疑,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但是只要每个人努力地做好本分,就能够汇聚成强大的正能量。于是当我看到工人讨薪,违法拆迁,贪官腐败的种种不公现象时,当我看到“正义不在当下,但我们等得到”呼喊,我想,我应该做出选择,为自己,也是为了我未来的中国梦,我选择了法律,选择了这四年都要与他为邻,坚守法的信念,为正义而战。
选择宁静。
“不用害怕圆滑的人说你不够成熟,不用在意聪明的人说你不够明智,不要照原样地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我想在大学里我们就追求一份内心的宁静,追随本心,而不是身边的功利,为自己而活。在听到别人说大学的安逸生活会使人堕落,现在的大学生比不上专科学校的技工,听到一些学者批判大学教育功利化,我心里总不是滋味。为什么大学的生活容易使人不思进取?为什么大学教育会趋向功利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不是为学习而进校园,而为名校效应,为文凭,为以后一份好看的简历……最初的目的已经充满了利益与竞争,不难知道结果只会是“上梁不正下梁歪”。 《女王的教室》曾有这么一段台词“到底为了什么要读书?好公司、好学校、好职业就能保证好人生吗?读书,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而是想要去做的事。今后你们会碰到很多很多你们不知道的、不能理解的事情,也会碰到很多你们觉得美好的、开心的、不可思议的事物,这个时候,作为一个人自然想了解更多、学习更多。”因此,首先我所选择的是属于学习上的一份宁静,只为知识而学习的宁静。我知道自己无论是从人格培养还是课业知识上还需要不断的丰富,于是我喜欢学习,喜欢阅读,以此增进自己。不仅如此我还能在阅读中体会他人的思想,了解别人的生活,那可能是你一辈子都无法遇到的历程。再者,我需要学会慎独“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所谓慎独,始于个人独立而又不止于生活上的独立,它更侧重于内心的独立,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作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并且自己承担一切后果。这个过程并没有其他人来监督或旁观,他们也正在为自己的各种选择而奔波忙碌,我们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这就是第二份宁静。
选择尝试。
对比于高中时期每天就是读课本的单调生活,也许大学就是完全不一样了。选择尝试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要去试一试,这里的尝试是指当你在迷茫恐惧或者丧失信心的情况下毅然前行。选择尝试就是选择迎难而上,选择勇敢坚强,选择接受挑战。也许我害怕站在台上面对台下观众关切的眼光,也许我害怕承担各种责任,也许我并不习惯高压高效的生活而趋向安逸,但我也还是觉得去尝试,尝试勇敢地在台上大声说出自己的心声,尝试负责各种任务和工作,尝试面对高压提高做事效率习惯忙碌。还有一种尝试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有人说青春很好,因为这时候的我们都还输得起,而随年月流逝,当家庭重担和生活压力都落到我们肩上的时候,也许就少了那种不怕输的毅力和倔强了。在大学里要勇于尝试,尝试不同的东西,未必任何尝试都会取得成功,甚至是彻底的失败,但我们至少能收获一个道理:我不适合。这难道不是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吗?曾获诺贝尔物理奖的理论物理大师杨振宁,一开始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的方向是实验物理,但是实验研究时却处处碰壁,甚至有这样的笑话流传“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渐渐地他明白到自己缺乏动手能力,是没有办法在实验物理领域取得进步的,于是他毅然放弃转而投身理论物理,最终大获成功。正是由于一开始的尝试,才逐渐发掘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在大学,我选择尝试,不怕输也不服输,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秦文君说过:“人的生命是一个灿烂的过程,每个人都是世上的一个过客,要做怎样的过客,那是每个人的选择。”我想,我也是时候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那么,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