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工程 | “读原著、悟原理”红色经典诵读活动精选感想15

发布者:魏海燕

浏览次数:284

时间:2020-05-26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智能制造专业 冯义浩

其实最早耳闻这本回忆性质的书呢,已是我高二时候的事了。

那时正值我母校举办成人礼,望着从操场一路延伸到博雅馆的红毯,竟开始觉得这条路以前被无数人踏过,今后也将一样,那么有幸轮到我走一遭,甚是一桩美事!

然而当我读过这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我发现,我们那时走的路,和总书记走的路实际上是相仿的。

离京,报名插队,同桥姐分别,过“四关”,枕着凉石傍寒风,就着酸菜数日程。面对这些陕北农村的艰苦情况,其实从一开始,总书记就并不觉得此行应当以泪洗面,而是觉得这才是一条向生之路,而他也在后来慢慢感悟到这才是一条真正的通往人民群众的道路。直到遇见梁家河,这里也成为了他击散刚插队时的迷茫和后来思想大转变的溯源之地。

少食少娱,多读多思,顶着家里被无情迫害而不得正名的巨大负重,总书记又在困境中咬牙坚持。可能只有在这种压力极大的环境下,才能磨练和激发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本质追求。总书记在陕北七年流下的血汗,同百姓对那个年轻肯干的年轻人的记忆交织融汇在一起,浓缩成总书记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可是为什么说这条路我们是相似的呢?我们今日可能不必重度当年的艰苦,但是每个人仍然在自己小小的人生轨迹中,兜兜转转,寻找着自己的红毯。总书记每次提到梁家河,脸上总是洋溢着热情而又不失感慨的表情。那些在人生泥泞里跌过的跤,只有自己踏踏实实走过了,才知道原来民生真的不易。现在中国的政治环境折射出的光辉与些许弊处,实际上正是召唤着新一代的我们勇往直前,大胆改革。我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某“几年岁月”里,收获到自己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我以为这确是一桩幸事,于国于我,皆为岁月。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