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魏海燕
浏览次数:214
时间:2020-05-16
读《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有感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彭劲瑜
读罢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马克思在青年时期便对自己的人生事业的选择上有着深邃的思考,同时期的自己较之相距甚远,赞叹与佩服由此而生。
马克思认识到,选择职业首先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让自己的内心告诉自己想要从事什么职业。但自己的内心往往容易被虚荣心或者情感所暂时蒙蔽,所以需要借助父母或者已经走过这条道路的人给自己合适的指引,让自己更好的看清内心做出判断。
其次,选择的职业必须要符合自己的体质,如果自己选择了一个十分喜爱的职业,但自己的体质却无法胜任该职业,就会为这个错误的选择承受相应的痛苦。
最后,选择的职业应该是高尚的,为全人类服务的。对于那些利己主义者,虽然也可能成为出色的诗人或者作家,但绝对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对我自己而言,我还没到选择职业的时间,因此目前做过的最接近选择职业的事,应该就是高考选择专业了吧。其实两者是差不多的,大学生工作后的职业往往和自己读书时的专业有很大的相关性。而我对马克思前辈的思想并没有什么异议,虽然有些方面是以前从来没有考虑到的,但是看到这样的新思想也并未觉得和自己原本的价值观有所冲突。
所以我就说一下我在关于选择职业上的其他想法吧。
现在的中国人是没法完全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的,我觉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这都是一个真命题。因为中国存在着相当大的贫富差距,富人富得可以以“赚一个亿”为“小目标”,但是穷人可能每个月的工资刚刚好能够维持生活而不剩一点积蓄。这也就导致了穷人和富人家的孩子成长的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别,格局也会有很大的不同。可能穷人的孩子读完义务教育就只能因为自己的家庭条件选择辍学打工,但富人家的孩子却能够接受更加高等更加优质的教育,最后因为知识储备的不同,两种人对职业的选择范围是不一样的。
而且社会现象告诉我们,知识储备越低,越有可能去从事那种“又累又难挣钱”的工作。可能有人会说,想要挣钱肯定是要累的啊,但我的意思是,想要挣得同样的钱,富人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需要付出的努力不是一样的,一般来说穷人的孩子需要付出更多努力,这就是知识储备甚至可能是家庭背景的不同导致的结果。
但这里我并不想去对社会公平这一哲学问题进行讨论,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的思想还不是很完善。我想指出的是,这样的社会现象容易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阶级固化。我举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但其实中国应该存在比这更为极端的案例。试想,一个工资只能满足家庭饱肚问题的人,会有多少时间去思考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或者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往往是经过了一天的超时工作之后就已经消耗完自己的全部精力了。这样的模式是一种恶性循环,其子女也很可能重复父辈的生活模式,在几代人之中没有人能够达成阶级的提升,阶级固化也就形成了。同理,富人的家族会发展得越来越好,类似于滚雪球原理或者马太效应。
阶级固化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名词,因为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个王朝的末期往往会有比较严重的阶级固化现象。国家的各种扶贫政策,其实也是在防止阶级固化。
在我看来,穷人家的孩子在选择职业时,应该再去考虑一个因素,那就是自己是否能够进行资本的积累,或者留有足够的业余时间进行自我价值的提升。道理很简单,有了资本的积累,才有可能让自己的后代接受到比自己更好的教育,有了足够的业余时间进行自我提升,才有可能在自己这一代提升阶级。
阶级往往是和资本脱不了干系的,资本积累越多,阶级一般越高,虽然说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各个阶级的力量,但越高的阶级,为国家发展提供的力量的质量的越高的。打个比方,一个底层阶级的人作为一个生产者,其劳动成果是对国家的发展有用的,但相较于统治阶级所做出来的贡献,就显得微小很多了。所以说小时候我们所学的“好好学习提升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是很有道理的。
但这些也只是我对社会问题的一些比较片面的思考,可能存在与马克思主义相违的地方,但写出来也无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总是少不了辩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