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广州五山校区东湖之滨,办学历史可追溯到建国前原中山大学工学院的电机工程系。1952年华南工学院建校时设有电机工程系,1970年原广东工学院发电厂与电力网专业并入、组成华南工学院电力系,设有电机电器、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工业企业电气化3个本科专业。1994年12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广东省政府批准,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省电力工业局以董事会的形式“共建”成立电力学院,将华南理工大学的电力系、造船系的热能动力专业和广东省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在全国首创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的办学模式。广东省电力工业局先后投入2千多万元,支持电力学院为广东电力行业培养高质量的电力人才和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使电力学院得到了快速、长足地发展,成为华南地区电力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排头兵,为南方电网和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院现有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都是“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和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培养点; 有3个本科专业,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能源与动力工程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还办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卓越班、中澳班。设有电力工程系、电力电子工程系、动力工程系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中心4个教学科研单位,有风电控制与并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能源高效清洁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智能网微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电力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8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和电气信息及控制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能源微电网、高电压环境气候多功能实验和智能能源网动态模拟等19个教学科研实验室。在“智能能源网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在线监测与增容技术”、“交直流混联电网的运行、控制及保护技术”、“大电网优化运行与规划技术”、“电力电子系统的非线性特性研究”、“新能源发电及并网控制技术”、“分布式能源站和清洁能源利用技术”、“高效低污染燃烧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能源清洁转化系统优化及先进传感技术”、“高效传热传质及制冷空调技术”等学科方向前沿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现有教职工161人,其中专任教师106人,博士后和专职科研人员2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等正高49人,副教授等副高4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优青、珠江学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另有一批教师是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高等院校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广东省杰青等人才项目入选者等。
当前,“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战略相继提出,我国的能源电力事业正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期。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最大的电力电子产业、新能源装备产业、储能产业基地和海上风电基地之一。学院紧紧抓住能源电力战略发展机遇期,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行业资源,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自动化通用芯片;深度参与了世界上第一个特高压直流输电(云广特高压)、第一个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南澳)工程、世界第一条800千伏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昆柳龙)工程的运行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在国内率先开展无线输电技术研究;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电力电子非线性特性研究的团队之一;牵头承担了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能源局“我国能源技术革命的技术方向和体系战略研究”等一系列重大和重点咨询项目,所形成的多项建议等被国务院、发改委及能源局等采纳,在行业发展战略、产业规划、重大工程决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此背景下,我们热诚欢迎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加入,在本土创新人才培养、前沿科学研究、交叉学科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为能源转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及我国“碳中和”达成贡献力量。
招聘岗位一: “预聘-长聘”教学科研系列(Tenure-Track)
岗位条件
(一)基本条件
热爱高等教育事业,思想政治素质良好,品行正派,师德优良,学风严谨;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外籍人才要遵守我国法律法规,认同我国教育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理念。
(二)科研工作经历和学术水平等条件
1.长聘教授
(1)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
(2)应具有博士学位。海外人才一般应具有海外高校副教授及以上职务或在国际企业、机构达到相当水平职务;国内人才一般应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3)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或关键技术研究,并取得重要标志性成果,或者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重要成果、做出重要贡献。
2.准聘教授
(1)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2)应具有博士学位。海外人才,博士毕业后在海外一般应具有不少于3年的科研工作经历且学术业绩突出;国内人才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3)学术水平条件能独立发展一个学术方向,创新能力强,学术发展潜力大,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标志性成果。
3.准聘副教授
(1)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最大不超过40周岁。
(2)应具有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一般应具有不少于2年的科研工作经历。
(3)在学术研究方面有创新构想,具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
待遇保障
1.按事业编制聘用。准聘副教授具有“副研究员或副教授”学术头衔,聘为硕士生或博士生导师,保证研究生指标,支持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准聘教授及以上人员具有“研究员或教授”学术头衔,聘为博士生导师,保证研究生指标,支持招收博士后,组建学术团队。
2.根据学科差异,提供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
3.参照国际一流大学相应职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对于高端领军人才或业绩特别突出的青年拔尖人才,薪酬可按“一事一议”商谈。
4.准聘副教授按副高标准、准聘教授及以上人员按正高标准,享受社保、公积金、医疗等福利待遇。
5.提供校内公租房和安家补贴待遇等。
6.为子女提供华工附属学校教育资源。
7.可申请办理广东省人才优粤卡,可实现落户、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 14 项人才公共服务“一网通办”,并在出入境、医疗、交通、贷款、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先便利服务。
8.推荐申报国家、广东省各类引进人才资助项目。
招聘流程
1.全年接收应聘者简历,适时启动引进程序。
2.有意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等材料电子版上传到华南理工大学人才招聘系统(网址:http://zp.rs.scut.edu.cn/recruitWeb/a/zp/news/recruitPostInfo?postSeries=1&postId=1107715144533671936,拉到页面最下方,点击我要应聘。),同时可抄送至学院人事秘书邮箱,以便我们及时联系您(邮件主题请以“姓名+现单位+应聘岗位”命名)。
3.学院根据招聘程序进行资格初审,审查合格者,将以邮件等形式通知面试。
4.面试未通过或未录用者,应聘材料不再退回。
联系方式
联系人:孙云飞,张静
联系电话:020-87111315
邮箱:yfsun@scut.edu.cn,epjzhang@scut.edu.cn
招聘岗位二:专职研究系列
专职研究系列岗位是专门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技术研究等工作的专业技术岗位,主要设置在国家级、部省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建设的校级科研机构,牵头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团队、高端人才所带领的团队或其他优秀科研创新团队。由高级研究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构成,实行合同聘用制管理。
招聘条件
(一)基本条件
1.热爱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思想政治素质良好,品行正派,学风严谨;
2.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
3.外籍人员要遵守我国法律法规,认同我国教育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理念。
(二)年龄条件
1. 申请高级研究员岗位者,年龄原则上不超过 45 周岁。
2. 申请研究员岗位者,年龄原则上不超过 40 周岁。
3. 申请副研究员岗位者,年龄原则上不超过 35 周岁。
(三)教育和工作资历条件
1.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所从事专业的最高学位。
2.申请高级研究员岗位者,一般应在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相当水平职务。
3.申请研究员岗位者,一般应在博士毕业后在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具有不少于2 年的科研工作经历。
4.申请副研究员岗位者,一般应有在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工作经历。
(四)学术水平条件
1.申请高级研究员岗位者,应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在本学科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或关键技术研究,并取得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或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重要成果。
2.申请研究员岗位者,应在本学科领域活跃度高和影响力强,能够瞄准国际学术前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近5年内,在本学科领域取得过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研究成果,获得同行专家高度认可。
3.申请副研究员岗位者,应能及时掌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明确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或掌握本学科领域重要实践技能。近5年内,在本学科领域已取得若干代表性研究成果,并获得同行专家的认可。
应聘方式
可关注学院相关实验室及团队并取得联系,有初步意向后由实验室或团队负责人联系学院人事秘书开展引进事宜。
招聘岗位三:博士后
全年招收I类、Ⅱ类、Ⅲ类博士后,详情请点击链接:
http://sites.scut.edu.cn/ep/2021/1227/c18738a455789/page.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