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路走来,可以迷茫、可以失败,但一定不可失去不断前行的赤子之心。我们可能暂时不清楚自己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但我们不能停下探寻未知的脚步:不断的尝试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当被问到自己是如何冲破重重困难取得今天的成绩时,来自2016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黎俊文这样回答。
德爰礼智,才兼文雅
大学生想要在本学科专业有所成绩已非易事,想兼顾生活、学习、竞赛和各种大大小小的活动更是难上加难,分身乏术。但对于黎俊文来说,这些似乎都只是他成功路上的积累罢了:他曾担任电力学院学生会素质拓展中心与调研部副部长,也是华工学生创新俱乐部的主管,还身兼“习语心传”学生党员宣讲团团员、班级学习委员等多项职务。除此之外,在学习和竞赛中他也有着十分亮眼的表现:连续两年取得综合测评年级第一,发表多篇主修学科与辅修学科的学术文章,并在大学生数学竞赛、交叉学科竞赛、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得诸多奖项。在工作与学习之余,他还热心公益,是华南理工大学首届学生资助宣传大使。他的优秀可以说是有目共睹。
说起来轻描淡写,但,哪一份成就不需要任何努力呢?世上从没有不劳而获、唾手可得的成就,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成就是靠着努力和才智去创造出来的;也不要试图去寻找捷径,成功只有好方法没有好捷径。当谈到怎么协调处理好如此繁杂的工作还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时,黎俊文这样说:“没有一件事是真的需要24小时都投入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被看似纷繁复杂的事所吓到了,真正浪费时间的反而是犹豫不决。当我们把所有事一件件安排好,就像填空一样将它们一件件填入一天24小时之中,把目光只专注于眼前的那一个‘小目标’,并循序渐进地把每一件事做好时,原先看似无从下手的事顿时就变得简单起来了。”是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调整好状态,以饱满的热情、踏实的态度去完成生活中的每件小事,目光坚定地向前,不心猿意马地分散自己的思绪,我们也能在看似繁琐沉重的学习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其赤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个天才,我也有过迷茫,也经历过低谷。”当谈及自己大学遇到的困难时,黎俊文笑着答道。确实如此,“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是生来就聪明过人,只不过是投入了超出一般人的专注、时间和精力,同时还多了一些善于思考罢了。黎俊文也是如此。在大一上学期时,他的成绩只能排在年级中等,工作上的成绩也没有今日那般耀眼。得到这个结果的他当然有过沮丧,但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沉溺于沮丧中,相反,他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去思考这一切。终于,在大一下的那段时间里,他真正静下心来,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份优异的成绩。在不断尝试后,他发现一般的学习模式并不适用于他,于是他选择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坚定地沿着自己那一条路默默走下去。一年时间过后,终于茧破成蝶,优异的成绩和获奖也水到渠成,陆续而来。电力学院又多了一颗闪耀的明星。
如今的黎俊文对于学习已经有了一套见解,也终于意识到大学的学习真正重要的并不是掌握书本上的某一条具体的知识,而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解题方法,不重要;甚至,学科课程也不重要;思维逻辑与同化新知识的能力才是大学学习的核心要素。所以黎俊文在学习中越来越得心应手,终于闯出一片天地。
如竹凌霄尚虚心,滴水恩情莫能忘
在谈及自己的竞赛成绩时,黎俊文没有为自己所获得的种种成就而感到沾沾自喜:“其实我没有你们想的那么厉害,只是我的身边的有一群优秀的人”。在采访中,他不断提及在前行路上为他保驾护航、不断给予他无私帮助的师兄师姐们,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他们的感激之情。成熟饱满的麦穗总是低着头的,黎俊文就是这样一个谦逊又懂得感恩的人。“师兄师姐在学习、工作上的指导以及在生活上的建议,是我在大学之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在大学之中要感谢的人有很多,师兄师姐们必定是其中的一份子。他们比我优秀很多,真的值得我去学习。”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只有在展露锋芒的同时,还能虚心地向身边的人学习和请教,才能做出更加辉煌的成绩。一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何人同行;一个人有多成功,看他与何人相伴。黎俊文正是善于向优秀的人靠拢,向往优秀,才会变得优秀。
前路漫漫无期,或许会经历迷茫、会不知所措,没关系,只要足够踏实、足够坚定,愿意探寻,乐于积累,相信总会获得一份令自己满意的人生答卷。黎俊文还在探寻、还在成长、还在精彩,那个期待的明天会是怎样,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