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太阳耀眼的光芒,也没有月亮迷人的浪漫,但如同星星,夜空中的那点光亮,是他生命价值的闪现。他没有大山的伟岸,也没有溪流的悠闲,但如同沙砾,山水间的那点铺垫,是他默默的奉献。他呕心沥血,添电院新气象;他不辞辛劳,成电院新辉煌。他就是电力学院原副系主任李统豪老师。他开拓创新,用汗水与热情书写电力学院的华彩乐章。
逊志好学自强不息
内乱不止,百废待兴,李老师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农村里。“家里四兄弟和我母亲,才六分田。”穷苦孩子早当家,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李老师不到三年级就出门打工了。“我在烟丝厂打了五年的童工。那时候打工也很辛苦,没有工资的,白给他们做的,也没有工作服的,我一年就两套衣服,春夏秋冬就这些了,家里没钱买衣服嘛。”
学海无涯苦作舟,五年的童工生活并没有消减李老师对知识的渴望。“那时国民党快要败退了,有个胡连兵团要抓壮丁,但是在学校的小学生他不抓。那个时候学校没那么严格的限制,你愿意来读他就让你读。交粮当学费就可以了。”抓住机遇,激流勇进,李老师重新开始了学生生活。凭借优异的成绩,李老师顺利地考上初中和高中,最终进入了大学。提起当时为什么选择电气这个专业,李老师说:“我冲着它的两年制大专,早一点出来工作。”话语间流露出李老师的责任心和对家庭的担当。
因为家庭贫困,李老师靠申请助学金才完成学业的。“我一直读到大学都靠助学金。一个月十二块五,除了吃饭还有两块钱能用。一直从高中到大学都靠助学金。”说起这段经历,李老师感慨万分,“其实我还是挺幸运的,都是政府培养的。”知恩感恩,李老师用自己所学,为国家输送了一批批人才,终不负祖国的培养。
呕心沥血蜡炬成灰
李老师在电力系中担任了两任系副主任,主管科研和创立基金。“当时有个计划叫做‘双肩挑’,一个就是要完成国家的高校的科研跟教学的任务,而且还要进行评比。那届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都挺不错,很多学生出来都能够当上骨干。”迎难而上,披荆斩棘,尽管学院的科教任务繁重,李统豪和电力系其他负责人,陈炳新等学院负责人还是共同坚持了下来,开拓了华工电力系新局面。谈到当时广东电力的发展,李老师讲到:“电力系统在科技进步中是发展较快的,它科技含量比较多,很多先进技术都引到电力系统,例如微机系统。科技的投入能够带来很好的经济效应。”行业发展也促进了电力人才的需求。经过不断摸索,李老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才教育理念,“华工培养的人才实际上还是不错的,跟其他外省比,我们有我们的特点,能够担当起骨干的作用,当到科技排头兵的作用。”
经费紧缺,李老师就去协助成人教育的办班,“应企业的要求,需要给一些在职员工搞培训,所以当时就需要搞成人教育。八几年就有成人教育了。我们就通过这个途径,慢慢积累一些资金。”筹集资金,创立了科研基金会和教学基金会。电力系在系负责人的努力下,盖了电力实验楼和动态模拟实验室,后来又建起了学生公寓,“当时我们没有自己的学生宿舍,到处租房间,有的是那些仓库啊,农仓啊,那样学生很辛苦,管理也很乱。因此在北区修建了两栋楼,专门给电力系统成人教育的学生住。”学生住宿问题得到解决,极大改善了学院生源。“别的学校条件也很艰苦,也到处去租人家的仓库。我们有自己的学生宿舍,电力局自然很喜欢把人才送到我们这里来培养。”
电力发展需要人才,学校条件差,学院也面临严峻的人才流失问题。“学校主要靠教师,你不解决教授要走的问题,讲再多的理论也没有用啊!外面办好多学校,也会过来挖,通过住房、工资待遇等条件,抢走了好多人才。我们为了这个就盖了一栋电力系的教师宿舍。我们假如不盖这个楼,教授有的就可能被别人挖走了。”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行政科研一手抓,李老师一方面负责学院的发展工作,另一方面要兼顾科研教学工作。“我以前是搞电力系统自动化的,电力系统有五门专业课,其中有一门叫电力系统自动化,那个教材是全国统编的,当时的浙大校长韩祯祥是主编,我是参编。”
面对现在一些学生反映的课本无用论,李老师的回答再一次显示出了他的睿智和成熟,“书本还是很有用的,现在的大学教材里,都是最基础的理论,而且这些理论都是比较成熟的,不成熟的都不会引进来。所以,还是必须学习课本知识的,不然在实际工作中什么都不知道,到时根本不敢下手,也不知道要怎么下手,”他又以电力系统为例进行分析,“电力系统的可靠性非常重要,一旦断电的话损失肯定大。那其中可靠性就是信息传输要非常可靠,要及时。系统要求三秒钟之内自动能够处理。要解决这个问题,使自己能够胜任工作的话,一个是基础理论一定要扎实。第二个是新科技一定要能跟上,跟相关的专业有关的互相参透的理论也可以关注。重视实际,重视相关理论,这样才能当排头兵,真正在工业生产中起到带头作用。”枕典席文,学以致用,李老师的谆谆教诲,道出了知识的真谛。
不辞辛苦岁月流金
躬体力行,心系华园,李老师在担任省政协委员期间也不忘为校奉献光热,“我们当时主要是为学校改善一些条件,提一些建议。上面拨款落实,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做这方面的工作。当时比较有效的是,我们学校以前是没有电话的,要跑去很远。当时电信公司在门口专门设置了一个电信局,后来大家打电话就方便了。”
李老师还担任过团支部书记,教工支部书记。行政工作并没有让他感觉枯燥乏味,“支部书记的工作还是很有用的,可以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那会的工作主要是搞团结嘛。做支部书记,还让我学会根据各类人的特点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个在教学方面给我的启示就是要因材施教。那时,我们教职工有四十来人,各人对工作的看法不一,要开什么课,大家总有不一样的看法,搞好团结真的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