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人】心系桃李 不辍耕耘——记电力学院关工委陈维英老师

发布者:孙云飞 发布时间:2016-03-17 浏览次数:386

 

                        点击查看原图                                点击查看原图


 和蔼的笑容,谆谆的教导,是陈维英老师留给电力学子最为深刻的印象。几缕银丝,一份热情,岁月并没有掩盖她那份年轻人的干劲。深入学生生活、推动学院发展,辛苦劳累也只当锻炼身体。“春蚕吐丝”,曾经担任电力学院党委书记,为电力学院的发展鞠躬尽瘁;“春泥护花”,如今在学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为莘莘学子的成长尽心尽力。不辞劳苦,不辍耕耘,陈维英老师用满腔的真诚和热情,收获了电力学院灿烂的春天。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946年,解放的曙光打破了寒冷的黑夜,照耀在广袤的齐鲁大地。在新社会温暖的阳光下,当时的农村如嫩绿的春草,焕发出难得的生机与活力。回忆起那段沐浴着党的关怀的成长历程,陈维英感触良多:“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受的正面的阳光的教育比较多。当到了读书,整个社会也是这样的一个环境,所以以后不管什么方面都热心、积极参与到里头去。”热情、奉献的种子默默地在陈维英心里生根发芽,也让不辞辛劳、敢于担当成为了她以后工作中明亮的精神灯塔。


 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陈维英没有过多的辛酸言辞,有的只有努力成才的那份喜悦:“从小学考初中,我是我们村唯一的初中生,读完初中又考高中,全县只有一所高中,是挺难考的,不过后来也考上了,我们那间学校七十几个人,只有五个人考上了,我是其中一个,以后很顺利地就考上了大学。”


 陈老师的父亲是军人,受父亲的影响,陈老师从小就有一种当兵光荣的荣誉感,也萌生了对党组织的向往之情。小学加入少先队,初中加入共青团,在大学时期也顺利地加入了共产党。“那个时候要求入党的学生每个星期天的晚上都要学习,还要写思想汇报,因为那时人的思想比较单纯,组织观念比较强,反正家里有点什么事啊、有点什么变化啊,有点什么想法啊,都要向组织汇报。”单纯的社会造就了单纯的人文氛围,或许也是因为这份纯粹,让陈老师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以后的学生工作中。


 在大学毕业后,陈老师在自动化系担任辅导员,后来调到电力系管学生工作。每一年都要带着学生下乡,跟着知青们干活。“在南方是干田里的活,北方是旱地里的活。广东田里的活插秧呀,割禾呀,我也学会了。”也正是因为受到当时雷锋精神的影响,做一行爱一行,陈老师一边享受着劳动的乐趣,一边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对于下乡的苦,陈老师总是视其如人生的财富。“69年大学毕业前到广东阳山县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农民的艰苦生活让我印象深刻。解放前他们一到春荒或者春节这一段没粮食吃,就是喝姜汤,躺在床上,度春荒。现在国家平均每个人每天分半斤粮食,他们已经很感激了。所以坚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受他们的教育。”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1975年,陈老师调到了电力系。刚成立不久的电力系,不管是师资还是设备都跟不上。当时经费紧张,所以高压实验室和动态实验室都是老师带毕业设计的同学自己动手建起来。教学经费的欠缺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流失,“改革开放以后,电力行业作为先行军,那时候电力跟不上,工业发展促进电力发展,电力发展需要电力人才,学校老师待遇低,住房差,学校与社会形成了一个反差。当时电力局很需要人才,我们有几个老师就出去了。”面对严峻的形势,陈老师表现出不凡的沉着与魄力,“人才留不住,好多都要走。条件非常困难,对于骨干教师只能强留,坚决不放,没得谈。”为了改善教师生活,82年陈老师与系的其他领导开始组织开办培训班。84年和电力局签了合同,办了第一个大专班。由于有了电力局的出资,电力系当时盖了电力实验楼,后来又盖了一栋教师宿舍。生活与住宿问题解决了,人才流失的问题也得到了缓和。


 电力发展的脚步逐渐加快,电力行业人才需求的剧增与系教学水平的落后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为了能改变办学困难的现状,电力系领导班子萌生了与电力局合办,成立电力学院的想法。“电力局缺人才,我们是缺经费,所以当时就提出就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也是我们合办电力学院的出发点。”当时提出要与电力局合办的还有广东工业大学,面对竞争的压力,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陈老师和系的其他领导每天奔走于学院和电力局之间。“我们就谈那些协议呀,谈那些什么合作的,文件拿回来,又给我们的学校领导看,领导修改了又跑到电力局去跟他们沟通,来来回回,有时一天来回跑好几趟。”


 几经波折,联合办学协议书终于在19947月签订,在同年1230日正式挂牌成立电力学院。电力局的支持让电力学院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当时我们的家产不过二十万,那么这一下子有一千二百万元实验设备费,再加上一年一百万的办学经费,相对于学校以前给五万块钱的设备费和两万的办学经费,很不得了。这在办学经费上我们有了很大的改善,那时候,老师和学生都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大家有一个归属感。”凭借着电力局的投资,学院逐渐将教学设备完善,同时也引进了很多优秀的老师。“采得百花成蜜后”,从不过问“为谁辛苦为谁甜”,陈老师和她的同事们挥洒的汗水终于让电院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或许勇于挑战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在电力学院耕耘了22年的陈老师后来到了学校担任人事处长和党委副书记。面对新的事物,陈老师总是充满激情。“我去了人事处我倒觉得那两年自己面对着新的工作任务,我又要去学习,再加上机关的工作跟基层的思路完全不一样,你站在不同的点看问题也不一样,在机关里他是一个面上的,而在学校则要以一个整体来考虑问题,在一个基层我就考虑我这一个单位的问题,这思路也不太一样,所以到那里去我就要面对着新的工作,我就要去学习。”求知若渴,大胆实干,面对挑战总是激情满满的她,在新的工作中潜心学习、紧抓机遇、寻求创新。配合学校推行“211”和“985”工程建设,陈老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尽一份力。“虽然我已退休,不在岗位了,但是我知道这个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应该起到一个关键的作用。”


 面对现在关于华工和中大之间排名的问题,陈老师的回答也再次让人感受到她的成熟睿智,“虽然现在和中大的排名有所区别。中大呢是和中山医合并了,中山医是一直比较强的,给人家分了。而我们呢,没有和别的学校合并,总的体量小。但这几年呢,全校师生都拼命努力,现在我们学校的排名也挺前的。对于排名这方面,不要过于在乎的。你想人家麻省理工还叫学院,都没叫大学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历经几十年的劳累奔波,陈老师从自己的岗位上退了下来。但是安逸的日子并没有冲淡她对生活的激情,她又加入了学院的关工委,重新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因为我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很有热情,也可以说是一定的兴趣吧,然后我好喜欢这个工作,很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跟年轻人在一起我就忘了自己的年龄,感觉自己年轻了。因为我本身心态就比较年轻,也就是觉得自己是有激情的那种人,所以我愿意和学生在一起。”


 享受与学生交流的每时每刻,总是细细倾听学生的心声,推己及人。“做学生工作首先的成功就是学生有想法跟你说,还有有什么疑问,什么疑难就主动和你说,请你给他出主意,请你来解决他的问题,这样你的学生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了。他不说你就不知道他的问题,那么他就容易出问题。我做这么多年学生工作对这有一定的体会。”与陈老师交谈,纵使自己心情原本如波涛般翻滚不定,也会被她如湖面般平静的心境逐渐平复。这或许也是陈老师能融进学生中去的原因吧!“对学生要有爱心和责任心。过去我们都是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弟弟妹妹,后来发展成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你要这样看待他,这样来对待他们,这样来做工作,那么你就会去跟他在一起,有什么事情你就愿意为他付出,去帮助他解决他的困难,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从事学生工作一直都是陈老师人生的主旋律,回忆起自己与学生交流的点点滴滴,陈老师总会流露出一丝不舍。


   迎着电力发展的浪潮,她用自己的激情和心血克服一个个困难;风雨过后,她又以一位长辈的姿态成为新一辈的指路明灯。“做一行爱一行,急学生之所急”仿佛已经成为陈老师人生的路标。巾帼不让须眉,和陈老师交谈,总会被她过人的魄力以及敏锐的洞察力所折服。她就像广袤无垠的海洋,外表波澜不惊,内则激情万丈,唯有深潜,才能领会这位老人的深邃与睿智。(图/电力学院本科党建职能部门调研宣传部许志恒晨曦服务队黄建昂)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九号楼 邮编:510641  粤ICP备05084312号

联系我们 公务邮箱:x2dl@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