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山苍苍,珠水泱泱,陪伴他和华工一路走来,追求卓越,学术上取得一定的成绩,是他最真实的写照。他,就是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的马维祯教授,他不辞辛劳,为学校的发展呕心沥血,他开拓创新,为国家的振兴贡献力量,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心怀革命意志发奋励志求学
1929年12月马老师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他堂兄开的棉纱行当账房(会计)。1941年至1944年在上海崇实初中学校学习,1944年进入上海南洋中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校数理均采用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为他日后的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入学前,他表哥离家去苏北参加抗日八路军。受此影响,马老师在高中学习阶段与班内和一批进步同学办油印刊物,参加学生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启蒙。
1947年他从上海南洋中学毕业,离开校园要去追寻更广阔的天地,现实却带给他一段曲折而励志的求学经历,正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在离开中学后,马老师一连参加了六所学校的高考,先后被当时的上海大同大学和上海税务专门学校录取。但在当时毕业就是失业的环境下,他只能放弃心爱的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的学习,而选择了毕业后可以分配到海关工作的上海税务专门学校学习海关业务。在税务专门学校学了一年多,由于临近解放,学校里任课的教员不来上课,经过学生们组织起来斗争,最后学校同意提前毕业,将学生们分配到全国各地海关。1948年10月马老师被分配到上海江海关当一名试用稽查员。由于是提前毕业,进入江海关后又培训海关业务三个月,培训完后分到海关外勤部门工作,但因临近解放,没有进口船舶,也没有什么工作。当时海关的地下组织发动应变护关活动,由于他刚进海关工作,人员不熟没有参与。1949年5月上海解放,江海关由上海军管会接管,改为上海海关,从此他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开始他新的生活一页。由于积极参加迎接解放和各种活动,1949年12月上海公开建立团组织时,由上海海关军管会代表周然同志介绍,成为第一批批准参加团组织的共青团员。1949年4月共青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党中央的决定,适应全国解放的新形势,改名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又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1951年由于越南在胡志明同志领导下抗击法国侵略者即将取得胜利,广西需要建立海关,由海关总署下令,抽调他去广西南宁参与筹建南宁关,不久广西边境凭祥要筹建分关,他又被调往凭祥。1953年北海由广东划归广西,北海海关改为南宁关的北海分关,他又被调往广西北海。在北海海关工作时由于他积极工作,又担任北海市机关团委工作,1955年被评为北海市社会主义建设积极份子,1956年6月经北海海关党支部讨论通过,上级党委批准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55年国家第一个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开始,国家需要大批经济建设人才。为了扩大生源,1956年国务院下发通知号召所有具有高中程度的干部报考高等学校,被录取的干部保留原工资级别,到学校后按级别发放调干助学金,并要求通知必须传达到每一个具有高中程度的干部。马老师接到通知后,觉得这是圆自己继续上大学梦的极好机会,由于要放弃五年的工资,马老师在得到家人的支持下毅然决定报名参加高考。后被华中工学院电机工程系录取成为第一批调干生。到学校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开办了一批新专业,他被转到无线电技术专业学习,在这五年学习中经历了各种运动,也曾因病休学半年,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以优越的学习成绩完成了学业。由于毕业设计是和其他两位同学同赴海军航海保证部完成遥控灯塔的设计。这一真刀实枪的锻炼,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敢于开拓创新勇于接受挑战
毕业后马老师被分配到华南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从事教育工作。报到后他接受到第一项任务是,一年后要开出自己没有学过的并且国内也没有任何一个学校开过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课,他在这一年中翻阅了大量外文资料和书籍,编写出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讲义,并为63、64届学生开设了这门课程,按时完成组织上交给的第一个教学任务。与此同时根据课程内容编写了《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一文在《电子技术》学术期刊上学术讲座栏目从1965年6月到1966年4月连载刊登,成为以后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由于要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压缩学时,而且其他院校陆续设立了无线电结构设计专业,无线电技术专业不再开设这门课程。马老师被调往无线电新技术研究室任科研秘书,开始科学研究的新任务,参与了信号相关技术在水声探测中的应用研究。马老师说:“在研究室工作的时间里,值得我难忘和引以为荣的经历是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设计、制造和装备了综合回音站(声呐)的发射机。”
1959年l0月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把核潜艇搞出来”,1965年8月确定由海军706所(武字249部队)研制装备第一艘核潜艇09-1艇的潜用综合声呐604机,马老师介绍说在这之前该所已委托我校研究将相关技术研究应用在水声探测的602机,所以602机实际上是为604机提供理论认证的雏形。该所接收任务后决定采用以相关技术探测方案,考虑到正处文化大革命阶段,将604机发射机部分交由华工负责,其他接收机和换能器部分由该所负责研制。接受任务不久,由于研究室领导受文革的冲击,马老师与参与研制的几位老师自觉地完成研制,没有受到文革的影响。完成电路设计后摆在研究小组面前的问题是要把它变成能够参加实战装艇的设备,马老师接受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设计绘制出正式装艇设备生产所需的全套图纸,他说:“我是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的,虽然讲授过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但真正真刀实枪地设计整套生产图纸没有做过。在水声所同志的帮助下,我利用大学里学到的制图知识,结合过去讲授结构设计中所获得的资料,胜利地绘制了生产所必需的全套图纸,完成第一个挑战。”马老师接下来接受了第二个挑战是:由于文革中武斗致原定点生产水声设备的工厂处于停工状态,为了保证按时与核潜艇生产同步,上级决定改由机床电器厂承担604发射机部分,液压件厂负责换能器部分,接收机部分由海军水声所工厂负责,并成立了所、学校、工厂三方攻关领导小组。马老师在学校领导指派下厂负责指导整机样机的生产,由于工厂没有生产整机的经验,他从帮助建立新的车间,既当调度员又当工人,凡事亲力亲为,不怕苦不怕脏,与工人打成一片,工人师傅说:“我们工人身上有多少油,马老师身上也有多少油。”
在调试过程中,马老师根据出现的问题,边改图纸边生产,又经过各项例行试验,终于在1969年10月在校、所、厂三方合作完成了整机样机生产。样机符合技术要求后就要批量生产正式装艇的整机,但由于当时正处在文革后期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所有老师必须集中居住在学校参加运动。经当时校革委会领导应海军水声所领导的要求,马老师一人又被指派前往工厂担负协助完成生产装艇的正式设备的重任,1970年完成任务后正式移交海军水声所,由该所完成海上静态试验,完全符合原定的技术指标要求后,由海军水声所在1970年8月通过装艇前的验收,交付09-I艇使用。1972年3月09-I艇进行出海试航,由柯天淞老师代表试制小组随艇参加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测距精度和海上动态试验完全满足战术技术要求。1975年年初马老师会同水声所、工厂在校内完成整机生产图纸的整理,为设计定型作准备。1975年10月海军定型委员会批准604机设计定型,正式批准列装09-I艇服役。
1978年3月,604机和我校承担的发射机分别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华南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获全国科研先进集体奖。从1966年到1973年整整八年,马老师勇于接受挑战,刻苦攻坚,克服一个个难关,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作出贡献,为我国国防建设出了一份力!
孜孜不倦学习创新教学改革
在完成604机任务后回到学校,马老师从科研岗位转到教学岗位。1978年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对恢复科学研究和高考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取消了四人帮强加在知识份子头上的所谓“两个估计”,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极大地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为了迎接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学生,马老师和其他老师一起投入到新的教学改革工作。借替校图书馆挑选采购外文书籍的机会,了解了国外教材的变化,认识到对原有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的紧迫性。在系的安排下,他和邓延彬老师一起,准备为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学生开讲全新的无线电技术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并先对全系教师讲授,使系教师们了解专业基础的变化,也为在文革中耽误十年的教师补课。此外,马老师和其他五位老师接受教育部专业课教材编委会的安排,合编了新的专业课教材数字通信原理,马老师负责其中一章的编写和全书统一文笔。他还为这批新生开设了全新的数字信号处理专业课。1982年他调任系领导工作,随刘振群校长和教务处钟定华处长多次参加教育部召开的教学改革会议,按照教育部的布置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将原以设备为主设置课程改变为以学科内容为主设置课程;以专业设置教研组改变为以学科设置教研组等一系列改革,将原旧苏联教学体系改革为适应学科发展的新教学体系。
在谈及编写工作的经历,最让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一次经历要数一本《汉英无线电技术字典》的编写。1978年冯秉铨教授应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英汉无线电技术字典》,后出版社要求冯秉铨教授再编辑出版《汉英无线电技术字典》,冯教授组织了一批老师将原英汉字典改编成汉英字典,由他最后审阅定稿。但中途冯秉铨教授去世,字典编辑没有完成,加上出版社原编辑病休,使出版工作拖了下来,后出版社来函要求继续完成这本字典的编辑,并要求将原英汉字典中已过时的字条删除,增加新的字条,学校将这任务交到了马老师手上。
他回忆道:“这里面很多事情是讲不完的,由于自己担任系行政工作,又处在评定职称最繁忙时期,又有教学任务,不得不将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编辑这本字典上,花了很大力气终于把这本字典编好了,稿件堆起来有一尺多高,把稿件寄去科学出版社,结果半年后出版社来函说其他出版社比他们先出了类似的字典,这本字典就不再出版了,赔偿了5000元稿费。我不能把这笔稿费占为己有,就将这份稿费分给冯秉铨教授夫人和后审阅稿件的徐秉铮教授以及此前帮冯教授整理的一些老师,我只拿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样我这一年多的业余时间白白浪费了,自己的研究工作也没时间搞。虽有所失,也有所得,通过增加新的字条,也学到很多新专业知识。”
在年龄到期卸任系领导工作前后,马老师全力投入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六个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了70多篇论文,其中被国际三大索引:工程索引(EI)收录14篇、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10篇、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收录4篇。马维祯还拿出了1994年6月10日刘正义校长亲笔写给他的信,刘校长在信中说“24/5在(211)论证会上(大部分是教授参加,有百人)我说了超过60岁的教授发表高峰论文为学校添光彩的两个人,第一个是马维祯,第二个是欧发,我们应向这两位教授学习。”刘正义校长的这段话是给马老师最好的评价,但马老师说:“我只是做了一个党员和科研工作者应该做的。”
马老师在访问最后说,虽然临近退休前出版了研究生教材《子波分析与子波变换》,但他还有两件遗憾的事:一件是28年前为了赶上讲课的需要,花了近半年多的晚上亲手手写422页制版油印的研究生教材《离散傅里叶变换和数字卷积的快速算法》未能得到正式出版;二是想将研究成果编写一本他在系里第一个讲授的专业基础课《信号与系统》全新的教材,但由于经费和身体等原因,未能撰写。马老师退休后仍发挥余热,应教务处约担任面向21世纪名师讲座信息时代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压缩技术主讲老师;应人事处邀请担任我校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主讲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介绍。但因身体不适等原因只分别讲了几次后就没有继续担任。
十年如一日,马维祯老师在教学园地里辛勤耕耘,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奋力攀登,在教学岗位上不断改革,在管理岗位上倾心工作,努力创造笫一流的科研成果和培养笫一流的人才,向党、向人民、向学生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没有天生的不平凡,只有不断奋斗的不平凡,马维祯老师就是我们的楷模,奋斗的榜样。(图/文修改电力学院本科党建职能部门调研宣传部蔡东晓、温剑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