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主题为“高校文化传播与学生讲解队伍建设”的交流论坛于2014年5月18日上午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图书馆召开,参加交流的有浙江大学求是文化宣讲队、浙江理工大学博远文化宣讲队、杭州师范大学校史馆讲解队、武汉大学校史研究会、东南大学南雍史社和我校校史文化解说队一共六支队伍。主办方为浙江大学求是文化宣讲队。
会上我们听取了其他五个高校解说队的发言,同时我们的队伍也进行了展示,从而了解到其他高校的队伍现状和团队建设等情况,随后大家进行了交流。
其中,浙大求是文化宣讲队是一支有着八年运行经验的队伍,队伍的体制和建设方式比较完善,队伍也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在这里就浙大求是文化宣讲队的现状,与我们的队伍进行对比,从而提出一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
一、队伍建设方面
1. 讲解范围
求是宣讲队讲解的范围包括本部紫荆港校区的校史馆、本科馆和科技馆,浙大其他四大校区以及竺可桢纪念馆(在浙大待的两天里,第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了浙大的之江校区,这是一个很漂亮的校区,座落在山上。第二天下午我们参观了紫金港校区的三馆)。而我们队伍负责讲解的范围是校史馆、逸夫人文馆和北校区校园景观。相比之下我们队伍的讲解范围要小,但这也是由队伍成立不久这个条件决定的,因为队伍还不成熟,所以还不能负责更大范围的讲解。
2. 讲解来源
求是宣讲队讲解的来源主要是上级指导部门和校长办公室电话预约。这和我们队伍差不多。但是我有一个想法,可以让我们解说队对外公布一个官方邮箱,这样我们的讲解来源就扩大了。
3. 精品活动
这一点在我们队伍是缺乏的,也是我想着重叙写的地方。浙大求是宣讲队的精品活动有:校区游、新生始业教育、校园体验日、短途实践、暑假实践和队庆等等。
① 校区游是一项大型的活动。浙大一共有五个校区,所以求是宣讲队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组织一个校区的同学到另一个校区参观游览,并担任景观讲解。这让我想到,我们大学城校区有一些学院,比如法学院和艺术学院,本科都是在南校区受教育,没有搬到北校区来,所以我们队伍也可组织这样的校区游。
② 新生始业教育是在每年暑假新生来校之后,开始军训之前举办的,求是的队员会提前到校,在三到五天里面安排五千多新生参观三馆,在新生对学校还没有一个具体印象的时候加深学生对学校的了解。这一点我们队伍也可以借鉴。
③ 校园体验日也是一项有趣的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求是会进行前期宣传,以吸引杭州市民和一些学校学生到浙大进行参观。到了体验日那天,队伍会在校园里安排若干个服务点,并且在校园里各处安排好解说员,这些解说员是机动的。同时各个馆里面也有队员在等候,等人数到达一定数量,就会开始进行讲解。这个活动我觉得非常好,对外能起到树立学校形象的良好作用,显示了大学的文化包容性和辐射性。
④ 短途实践和暑假实践是宣讲队员利用假期去探访与浙大校史相关地点的社会实践活动。短途实践一般是利用双休日,去一些比较近的地点;而暑假实践为时较长,这时队伍会跨越省份去寻找浙大的西迁遗址。这种类型的实践活动等我们队伍成熟之后也可以开展,在对外宣传我们学校方面能起到一种很好的作用。
⑤ 其他活动:除了上面几个比较大型的活动之外,浙大求是宣讲队还会不定期举办其他一些活动,比如高校交流论坛、读书月、摄影比赛、定向越野等等。这些活动我们队伍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
4.内部培训:求是宣讲队的内部培训包括三馆内训(必备)、礼仪内训、英文内训(由外语学院院长培训),此外还有其他培训,比如培训解说员写策划书和新闻稿、做ppt能力的写作内训等等。在培训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还做得远远不够,所以我认为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二、人才选拔培养
浙大求是文化宣讲队每一年的招新时间是赶在百团大战之前,一届只会招30人,选拔是非常严格的。他们不像我们队伍一样,只有部分解说员兼有干事的身份。求是的每个解说队员都必须为队伍出力,没有另外区别出干事的身份来。学生必须经历过三轮考核才能成为实习队员,这三轮考核分别是笔试,面试,试讲。笔试主要是考学生对校史的了解程度,而试讲则时长5分钟,考验学生的现场讲解能力。成为实习队员之后,每个学生分别由上一届的讲解队员进行一对一培训,这又被称为“导师制”,培训大概为时一个月。培训结束之后,会由两到三名考官对实习队员进行考核,主要是考核实习队员对校史资料的熟悉度。在此之后,实习队员才能转正。如果最后的考核没有通过,实习队员还有两次补考机会。这里顺便提一下,求是的队员编号是按照入队时间来编排的,比如1号讲解员,233号讲解员。
相比之下,我们队伍对队员的选拔过于宽松,不过这也是由于队伍创建之初时间和经验不足之故。我相信接下来队伍能制定出一套严格的选拔方式,为解说队选拔优秀的人才。
三、组织架构
求是文化宣讲队的组织架构最高层是理事会,从理事会里分出了秘书处,而理事会下边一共管理着三个部门:综合事务中心,宣传推广中心,讲解培训中心。从本质上来说,求是的组织机构和我们队伍其实是大同小异的,这里就不作比较了。
四、家文化
在听求是文宣的队长讲解他们队伍的整个过程里,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他们队伍能够发展得这么好?最后他们队长揭晓了答案,他们靠的是“家文化”。求是队伍有自己的办公室(B308),队员平时可以在办公室里面办公、自习、玩耍等等。所以我想我们队伍能申请到一个办公室就好了,办公室里可以放一些有关校史的资料,大家有时间可以翻看查阅。求是队伍有一种听起来很奇怪的角色,叫“协调员”,这是负责什么的呢?就是在某个队员进行讲解的时候,这个协调员会站在他看得到的地方,协调讲解队员的讲解语速,讲解音量等等,从而改善解说员的讲解过程。除了上面,求是队伍还会举办队庆,定时开会,时不时聚餐,请吃饭和冰淇淋等等,并且他们的导师制也是联系队员感情的重要纽带之一。我问过他们的队长:“你们队伍办得这么好,是靠什么维持下去的呢?”队长答道:“我们靠的是打感情牌。”
五、其他的一些问题
浙大求是队伍的运行资金基本上是学校报销的,他们完全不用去拉赞助。对于安排解说方面,他们也是发飞信通知,假如没有人报名,他们会根据每个月统计一次的队员空闲表,优先联系有时间的同学。假如最后没有人能承担解说任务,他们会委婉地拒绝预约方。关于考评制度,类似于我们队伍的“优秀解说员”,求是队伍也有“金牌解说员”,表彰表现突出的解说员。
六.其他学校队伍的启发
与其他队伍进行交流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会拍视频、做明信片发给高中母校,从而达到宣传学校和队伍的目的。有的视频则是对校内宣传本校的历史文化,起到很好的效果。有的队伍还会进行摆摊,举办校史知识有奖竞答活动。除了浙大之外,浙江理工大学的队伍也会进行暑期实践,同样是寻找与校史相关的遗迹。而武汉大学那边也会举办新生参观活动和校史知识竞赛。除了这些,有的队伍还会举办“毕业季”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