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行厦门大学傅钢教授学术报告会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6-19        浏览次数:299



报告题目低碳烷烃催化转化机理研究

报告人:傅钢(厦门大学,教授)

报告时间:2024620日(星期四)下午4:30-5:30

报告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 B4-102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报告人简介

傅钢,现为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主任,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是纳米表界面催化的理论研究,主要运用密度泛函理论,从实际复杂的催化体系中抽提模型,深入研究复杂催化体系表界面电子结构及其协同催化机制。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金属纳米材料的表面配位化学》(R3),2020年入选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并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以第一作者或通讯联系人在Science(3)Nature (1)Nature子刊(8) J. Am. Chem. Soc. (4)Angew. Chem. Int. Ed.(3)Chem (2)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为WIRE Comp. Mol. Sci.撰写综述1篇,并合作编撰《碳基能源化学》。

 

报告摘要

低碳烷烃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其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但由于C-H键的相对惰性,其活化需要相对苛刻的条件,此时反应的选择性难以控制。我们将应用密度泛函理论模拟,将着重讨论几个重要的低碳烷烃催化转化体系: 1)针对丙烷和丁烷选择氧化制含氧化合物,阐明复合氧化物(MoVTeNbOxVPO)的构象和各组分在烷烃氧化制含氧化化合物中的功能[1-2]2)针对丙烷直接脱氢反应制乙烯,系统研究Rh-Inx单原子合金催化剂的形成,以及分子筛限域对反应路径的影响[3]3)针对非贵金属硼基催化剂,结合USPEX构象搜索,揭示了Ni基覆盖的BOx有利于[BO4]单元动态生成,有效促进C-H键活化和后续转化;4)针对甲烷无氧偶联制乙烷过程,提出甲基偶联可能发生在部分氧化的Pd物种上,得到了实验的证实。我们将密切结合理论和实验,从原子分子水平上深入阐明选择活化和定性转化的科学内涵,为催化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