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行电化学新能源科学与技术系列报告会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5-28        浏览次数:173


报告1题目:基于金属铝的绿色能源流系统

报告人:李庆余 教授(广西师范大学)

报告2题目:场效应电导率和场效应理论的发现

报告人:程谟杰 研究员(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报告3题目:燃料电池的中高熵氧电极材料研究

报告人:吕喆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报告4题目: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研发

报告人:夏长荣 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时间:2024530日(星期四) 14:30-17:30

报告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 B5-102会议室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环境与能源学院

2024528

报告人简介

李庆余,广西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导,广西特聘专家;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带头人,卓越学者;广西低碳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广西新能源船舶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广西电化学能源材料与器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负责人。担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新能源技术、应用电化学和有色冶金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承担国家高技术(863)课题、国家重大基础规划项目(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0 多项;成功研发“电池动力新能源船舶生产技术”、“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 多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项;获得广西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广西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 项。


程谟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大化所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研究组组长,为我国SOFC研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致力于以煤气和天然气为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先进电极催化材料和电解质材料,膜电极、电池的设计与制备,高温电极表面/界面的电化学过程,选择性氧化和还原的催化作用基础,电池堆和发电系统的结构设计以及模型计算和计算机模拟分析等方面。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部“973”计划课题、国家基金委面上项目、欧盟FP-6框架计划项目SOFC 600、韩国浦项大学的连接体合作项目和中石油的选择氧化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近年来开展了场效应对固体氧化物电解质的电导率的影响的研究,揭示了场效应引起的电导率变化机制及其与异质结构和相应的燃料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开发新型高性能电解质材料提供了新思路。


吕喆,哈尔滨工业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导。担任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业委员会委员,高温燃料电池标准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物理学会理事,中国电工技术学会氢能发电装置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一、十二届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新能源材料与技术,氧化物功能材料和应用光谱技术研究;在单气室SOFC、直接火焰SOFC和直接碳SOFC的研究方面独具特色。主持完成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五完成人)、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各1项,黑龙江省教学二等奖2项(第二完成人),黑龙江省高校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


夏长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导。担任安徽壹石通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中国能源研究会燃料电池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陶瓷学会会员,中国能源研究会会员。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合成科学,探索应用于洁净能源和环境工程的新材料,研究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研究领域包括能源化学、表界面反应、固体电化学和无机固体材料合成化学等。研究对象主要为固体氧化物电池及其相关材料,无机膜材料和过程等。先后承担国家重大基础规划项目(97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200余篇,论文他引7000余次;2020年荣获中国硅酸盐学会建筑材料科学技术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