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行香港理工大学郭海教授学术报告会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9-13        浏览次数:673

报告题目:中国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对臭氧(O3)生成的影响

报告人:郭海教授(香港理工大学)

报告时间:2023915上午10:00

报告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环境与能源学院B4-215学术报告厅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环境与能源学院

2023913

 

报告摘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和来源,于2018年夏季在中国的10个主要城市进行了采样监测。结果发现,中国北方城市的总VOCs浓度高于南方城市。采样期间,烷烃和醛类化合物占中国VOCs总量的一半以上(54-71%)。北方城市中的烷烃和烯烃贡献较高,南方城市中的醛类化合物贡献较高,表明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源排放特征。此外,利用正定矩阵分解(PMF)模型对每个城市的VOCs源进行了解析,包括柴油排放、汽油排放、液化石油气使用、天然气使用、溶剂使用、工业过程和生物源排放。在中国的环境中,车辆排放,尤其是柴油排放,是VOCs的主要贡献者,占比在48%至78%之间,其次是溶剂使用(占比6%至31%),然后是工业过程(占比1%至12%)和生物源排放(占比5%至18%)。与之相比,北方城市(如济南、石家庄和郑州)的车辆排放更高,而南方城市(如广州和贵阳)的溶剂使用更为丰富。此外,还研究了VOCs对臭氧(O3)生成的贡献。在北京、成都、兰州、上海和武汉这五大城市中,确定了六种源的贡献。其中,溶剂使用是O3浓度(3.08.1 ppbv)和局地O3生成率(2.18.4 ppbv/h)的最主要来源,而柴油排放对O3浓度贡献1.27.6 ppbv,对O3生成率贡献1.15.0 ppbv/h。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等华北地区和兰州、成都等西部地区的臭氧生成更受溶剂使用、柴油排放和工业过程等影响,而武汉等中部地区和上海等东部地区的臭氧生成更受生物源排放和液化石油气使用等影响。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国全国范围内的VOCs污染特征、排放源及其对光化学臭氧生成的贡献。

 

报告人简介:

郭海,香港理工大学(理大)教授、教育部CJ讲座教授、空气质量研究室主任、香港工程师学会会士。获武汉大学学士(物理化学)及硕士学位(环境化学)和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博士学位(环境科学)。1999-2006年期间分别在美国纽约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昆士兰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郭教授的研究涉及大气化学、有机气溶胶及其前体物、臭氧污染、酸性细小颗粒物、生物气溶胶传播和室内化学。他是最早开发光化学轨迹模型和光化学盒模型以了解亚洲大气臭氧形成的学者之一。他也是香港第一个建立世界级实验室仪器系统来分析痕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学者。他开发了离线和半在线采样器用于测量环境酸性超细颗粒。郭教授主持了70多个研究项目。他已发表论文约185篇,其中Google Scholar上的H指数为58Scopus上的H指数为53。他被评为2020-2022年气象和大气科学领域全球排名前2%的高被引科学家。郭教授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视网VOCs专家组成员。此外,郭教授还是《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副主编、《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编辑。郭教授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第71届德国国际创意博览会产品金奖、特等奖等多项奖项。并因杰出研究和发表高质量论文而八次获得理大院长奖。郭教授曾在多个国际会议上做主题报告和特邀报告,并担任多个会议的科学顾问委员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