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多相间跨原子的电子转移——从环境能源收集、水污染降解到界面光谱学(CEIIS)漫谈
报告人:李丁,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
报告时间:2023年07月11日 (周二) 10:00-11:00
报告地点: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B5-102会议室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环境与能源学院
2023年7月7日
报告摘要:
本次报告将以多相间跨原子的电子转移为主线,以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为载体,介绍其在环境能源收集、水污染降解以及接触起电诱导的界面光谱学(CEIIS)三个方面的发展,覆盖从基本原理介绍到典型场景应用。首先,我将简单介绍下TENG及其在环境能源收集及自驱动传感方面的应用。接下来,我将介绍基于接触起电过程中电子转移原理的两个新兴领域之一——接触电致催化学(Contact-Electro-Catalysis,简称CEC)及其在水污染降解方面的应用。最后,我将重点讲述另一个新兴领域——接触起电诱导的界面光谱学(Contact-Electrification Induced Interface Spectroscopy, CEIIS)。我们在两种固体材料接触起电过程中观测到了原子特征的光谱。这种原子特征的光谱是在接触起电界面,电子从一种材料中的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种材料中的另一个原子所发射。这也是Wang Transition的强有力实验证据。这个过程称为接触起电诱导的界面光子发射光谱(Contact-Electrification Induced Interface Photon Emission Spectroscopy, CEIIPES)。接触起电诱导的特征光子发射携带了界面处能量结构的丰富信息。这也为一个全新光谱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这种光谱学对应于接触起电的界面处,对理解固体、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未来,它可以扩展到更多的情况,如接触起电过程中的俄歇电子激发、X射线发射和电子发射,这些还有待探索。
报告人简介:
李丁,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主要从事接触起电界面光谱学、压电光电子学、GaN基半导体激光器器件生长以及物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李丁博士于2006年7月在天津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文学学士双学位;2012年7月在北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问学者;2012年6月至2014年06月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德国莱布尼茨联合会费迪南德布劳恩研究所(Ferdinand-Braun-Institut, Leibniz-Institut fuer Hoechstfrequenztechnik (FBH), Germany)从事博士后研究;2017年8月至今加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