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外优青云论坛”环境与能源学院分论坛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02-21        浏览次数:1166

广大师生:

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海外优青云论坛”旨在面向全球邀请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及行业产业的技术问题等展开探讨和交流。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启迪、开拓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现将云论坛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云论坛时间

2023223日(星期四)上午9:30-11:00

二、云论坛地点

大学城校区环境楼308会议室

时间

事项

9:30-9:55

开幕式

学院领导致欢迎辞并介绍学院情况

9:55-11:00

学术报告


报告人:贺冬琳(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后)

题目:基于席夫碱类大环的晶态固体材料对气体和有机蒸汽的吸附分离

报告人:夏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

题目:电子废弃物回收向可持续发展的范式转变

报告人︰吴浩翔(香港浸会大学,讲师)

题目︰室内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运用基础科学解决现实问题

报告人:黄浩(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博士后)

题目:高效太阳能-化学能转化和利用的体系设计

报告人:周胜(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

题目:电化学合成MOF膜用于气体分离

#腾讯会议:702-886-051



附:内容摘要、报告人简介

1.报告人:贺冬琳(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后)

报告题目:基于席夫碱类大环的晶态固体材料对气体和有机蒸汽的吸附分离

内容摘要:多孔材料的开发以及其在吸附分离领域的应用研究对节能降耗与环境净化有重大意义。由于待分离体系的复杂性和竞争吸附的存在,开发能高效处理难分离体系和痕量体系的多孔吸附材料仍然很有挑战性。大环分子是一类具有空腔的环形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主-客体作用”识别并结合特定的分子、原子或离子(客体)在其空腔。大环分子对客体的高选择性使得其在吸附应用上有巨大潜力,但固态大环分子材料较差的多孔性限制了其在吸附领域的应用。报告人围绕“大环分子基材料的多孔化”开展了系统性研究。针对大环分子固态结构稳定性差,多孔性差以及组装调控困难等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在计算机模拟指导下,采用“溶剂印迹”的孔道构建策略,解决了大环分子材料特异性空腔稳定性差的问题;引进了“手性识别”的策略提高大环分子的固态多孔性;发展了金属配位的方法组装大环分子为多孔金属有机笼,扩展了大环的多孔组装方式。

报告人简介:贺冬琳博士,于2022年取得利物浦大学化学博士学位,师从Andy Cooper院士。目前于格拉斯哥大学Lee Cronin教授团队从事多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机器人自动合成。贺博士长期致力于多孔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研究,近年来聚焦功能导向的晶态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围绕“大环分子基材料的多孔化”开展了系统性研究。近五年来,申请人以第一和共同第一作者在包括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2篇)、Chem. Comm.1 篇)、Eur. J. Chem.1 篇)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5 篇。曾多次在多孔材料相关国际会议上作学术墙报;参与了多项跨学校和国家的科研项目,具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基础。


2.报告人:夏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报告题目:电子废弃物回收向可持续发展的范式转变

内容简介:在国家“无废城市”建设的背景下,电子废弃物作为丰富二次矿产资源,蕴含着大量有价值的元素,尤其是战略性关键金属(如稀土),由于其分布散、使用量低、组成复杂,现有技术几乎无法实现回收,且通常高能耗、易产生二次污染。报告人通过设计综合回收路径,研发关键的新型分选技术、配合简易高选择性湿法冶金,实现对部分关键金属的高效率回收,使其达到商用纯度。同时,开发绿色处理介质替代传统回收工艺,为电子废物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的绿色回收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指导。

报告人简介:夏冬博士,于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获得环境工程博士学位,之后入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所,是新加坡-法国循环经济研究联盟项目组第一个海外聘用研究员,作为项目核心成员,参与完成项目一期(41250万新币)并申请到项目二期(51690万新币)。目前总共发表国际期刊10篇,国内核心期刊3篇,申请国家专利3项、国际专利2项。近五年以一作发表1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1Chemosphere1Fuel1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高水平学术论文。


3.报告人:吴浩翔(香港浸会大学,讲师)

报告题目:室内微生物污染的预防与控制:运用基础科学解决现实问题

内容摘要:微生物污染是室内环境中尤为重要的污染源,其包括但不仅限于室内霉菌和气浮病原体的污染。当前,新冠疫情已大流行三年,欠缺良好通风的室内环境是其主要传播环境。然而,时至今日,新冠主要的预防手段依然只有佩戴口罩和勤洗手,仍未有系统且切实可行的能在环境中有效降低包括新冠在内的空气传播疾病的方法。另外,作为室内环境中另一种常见的微生物污染——室内霉菌污染,在热带、亚热带的潮湿地区尤为广泛。即便如此,目前的主要应对方法只有持续运行空调系统以降低室内湿度,亦尚未有节能、环境友好的解决方案。因此,报告人围绕上述室内环境微生物污染的关键性问题,开展多项室内霉菌在水动态下响应和气浮微生物保持活性机理的研究,通过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推动基础研究发展的同时,运用所获得的研究结果为日常生活中的室内微生物污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报告人简介:吴浩翔博士,于2020年取得香港浸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香港城市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202011月起担任讲师至今,并分别在20218月聘为生物资源与农业研究所的研究员。吴博士长期从事室内微生物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具备较强的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近五年来,申请人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7SCI论文,其中5篇为JCR一区期刊。曾被批准于英国微生物协会学术年会上作口头学术报告,并受其邀请进行一对一专访;担任期刊《Fungal Biology Reviews》、《Journal of Fungi》客座编辑,以及《Indoor Air》、《Microorganisms》等期刊审稿人。


4.报告人:黄浩(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报告题目:高效太阳能-化学能转化和利用的体系设计

内容摘要:有效开发和利用绿色能源对探索中国特色的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载体,高效转化和利用可以有效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同时能生产出重要和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和材料。报告人围绕太阳能转化和利用中关键科学和技术应用问题,开展了宽谱吸光的等离激元催化材料用于驱动有机合成反应的研究,构建人工绿叶系统用于固氮合成氨反应,和太阳能耦合用于驱动海水和盐湖水提锂反应的研究,实现了太阳能高效转化用于制备乙苯、氨分子、碳酸锂等化学品,为推动太阳能转化和应用技术提供重要研究参数和可行性方案。

报告人简介:黄浩博士,于2018年取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机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黄博士长期从事光-化学能转化和应用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具备较强的原创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期间先后发表SCI期刊论文1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一作发表论文8篇,获得中国专利1项;担任Scientific Reports,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等期刊审稿人。


5. 报告人:周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

报告题目:电化学合成MOF膜用于气体分离

内容摘要: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膜在气体分离领域展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本报告将介绍MOF膜的合理设计和电化学制备,并使用这些膜分别解决不同的气体分离应用,例如烯烃烷烃分离和天然气纯化。本报告将深入介绍如何从理论层面设计电化学制备过程、如何在电化学制备的过程中调节膜材料的结构特性从而实现特定的高效分离目标。最后,本报告将介绍一种除了传统的尺寸筛分、溶解扩散之外的全新的气体分离机理——形状不匹配原理,并且阐述其如何帮助实现高效天然气纯化过程

报告人简介:周胜,博士,从事金属有机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气体分离膜相关研究。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化学类创新班(本硕连读),师从王海辉教授。博士毕业于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UST),师从Mohamed Eddaoudi教授。目前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Michael Tsapatsis院士团队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期间,致力于金属有机骨架膜的电化学制备方法的开发与拓展,首次提出电化学合成金属有机骨架膜的方法,并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作为研究指引。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Nature Energy, Science Advances, Chem, J. Am. Chem. Soc.等顶级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