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大师生:
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环境与能源学院分论坛旨在面向全球邀请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及行业产业的技术问题等展开探讨和交流。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启迪、开拓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现将环境与能源学院分论坛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论坛时间
2021年12月2日(星期四)上午9:00-10:30
二、论坛地点
环境与能源学院B4-308会议室
论坛直播链接:https://meeting.tencent.com/l/7ZB5ErZmTEjo
时间 | 事项 |
9:00-9:05 开幕式 | 学院领导致欢迎词 |
9:05-10:20 学术报告
| 报告人:王嘉蔚(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题目: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体系中相互作用的构筑与应用 |
报告人:邝嘉良(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博士后) 题目: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群落构建与系统功能 | |
报告人︰叶飞(罗彻斯特大学,博士后) 报告题目︰大面积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 |
报告人:罗帅(清华大学,博士后) 题目:电化学的技术优化以回用污水潜藏的能量与资源 | |
报告人:尚姗姗(香港大学,博士后) 题目:功能化固体多孔吸附剂用于减污降碳协同大气治理 | |
报告人:孙宇晴(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 题目:有机固废热解资源化:低碳长效修复功能材料研发 |
附:内容摘要、报告人简介
1. 报告人:王嘉蔚(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报告题目: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体系中相互作用的构筑与应用
内容摘要:利用太阳能将CO2还原转化为CO、甲酸或甲烷等碳中性能源有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提供可再生能源。但该过程涉及复杂的质子、电子转移过程,且存在产氢的竞争反应,亟需设计光催化体系来实现高效、高选择性的CO2还原过程。凭借结构明确和分子结构高度可调等优点,具有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分子型光催化体系被广泛设计并应用于光催化CO2还原反应。过渡金属配合物一方面可以作为光敏剂实现光生电子传输,也可以作为分子型催化剂去接受光生电子从而催化CO2还原。目前大量的研究致力于实现高的催化性能,然而这一目标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因为它受到光催化系统中多种因素的限制,包括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光敏剂的光物理性质、以及光敏剂和催化剂之间的电子转移等。催化剂或光敏剂的结构性能优化已获得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光敏剂和催化剂之间的电子转移有望进一步提升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的性能。有鉴于此,报告中将阐述不同类型相互作用的构筑与表征,从而构建具有优越催化性能的分子体系用于光催化还原二氧化碳,并探究动态相互作用在光催化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对电子传输的贡献。
报告人简介:王嘉蔚,现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化学研究所(ICIQ)Antoni Llobet课题组博士后研究员,ICIQ Impulsion fellowship获得者。于2014与2019年在中山大学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为鲁统部教授和苏成勇教授。2019-2021年曾在中山大学化学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欧阳钢锋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属配合物作为分子型催化剂在人工光合作用中的应用。已在国内外主流期刊如Nat. Commun.、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ACS Catal.、Coord. Chem. Rev.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39篇,一作/通讯作者论文18篇。主持四项省部级基金。
2. 报告人:邝嘉良(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博士后)
报告题目:微生物的生物地理格局、群落构建与系统功能
内容摘要:微生物是地球上最为多样化,且丰度最高的一类生命形式。它们是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推动着系统的能量与物质循环。探讨微生物物种间的相互作用、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及其群落的时空动态对系统功能的影响是长期以来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结合组学、机器学习和系统模型等手段,我们在多样化的体系中(如极端、污染生境;森林、草地和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全球变化的实验系统等)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为预测微生物群落对环境胁迫和全球变化对的响应及其驱动的系统功能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报告人简介:邝嘉良博士,于2014年获中山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现今在俄克拉荷马大学环境基因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邝博士以一系列基本的群落生态学理论问题为核心,基于高通量测序、功能基因芯片和同位素示踪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生态调控因子(如环境胁迫、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的改变等)对微生物群落的时空格局、动态和物种相互作用的影响。通过探讨微生物群落的响应,进一步揭示生态因子如何介导群落构建过程并影响微生物驱动的系统功能。至今在SCI期刊发表论文26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8篇,其中三篇发表在生态学Top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和ISME Journal上。
3. 报告人︰叶飞(美国罗彻斯特大学,博士后)
报告题目︰大面积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
内容摘要︰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目前的认证效率已经远远超过商业化盈利需求的最低效率,然而大面积低成本的制备工艺仍然是钙钛矿商业化应用的瓶颈,因此成为目前研究的主要热点之一。虽然目前钙钛矿制备工艺繁多,能应用于大面积生产的方法仍只局限于少数几种。软膜覆盖法是其中比较有前景的方法之一。将着重讨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软膜覆盖法的基本原理;2)无溶剂法制备钙钛矿薄膜;3)钙钛矿单晶的合成和在光电探测器中的应用。
报告人简介︰叶飞博士,于2017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取得博士学位,现今在罗彻斯特大学光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叶博士长期从事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的研究,研究方向为与太阳能电池、X射线和gamma射线探测等与能源和环境密切相关的材料的制备和工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创新成果。至今已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6篇;其中一作6篇。发表在EES,Nature,AM,和AFM等期刊上。
4. 报告人:罗帅(清华大学,博士后)
报告题目:电化学的技术优化以回用污水潜藏的能量与资源
内容摘要:水污染和能源短缺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传统污水处理工艺存在着曝气量大,能耗大以及污水中废物资源回用力度不够等问题。电化学污水处理系统则能有效将污水中潜藏的能量和资源提取和回用。本报告将针对电化学污水处理系统与碳中和理念的结合进行探讨,主要讲述报告人在电化学系统对于污水可回用能量和资源的工作研究成果与思考。具体内容包括:1)传统电化学系统与藻类整合为光电化学合成系统,减少系统能耗以及提升资源回用效率;2)设计3D立体延伸电极系统,改造电极结构弥补传统电极材料的缺点,提升电化学系统工作效率和经济实用性;3)引入生物氢烷概念,扩大电化学系统对于污水能量与资源提取的能力,扩充系统氨氮回用和脱盐功能。报告人将着重在如何改善电化学系统的工艺功能设计,提升系统可操作性和经济性价比上进行重点讲述。
报告人简介:罗帅博士,于2018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今在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罗博士长期从事电化学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工艺设计研究,研究方向为利用电化学系统进行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以及废水深度能量与资源回用。个人至今在SCI期刊上已经发表了文章33篇,其中一作14篇,还有2篇在审,发表在Water Research,Applied Energy,Journal of Power Sources,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等期刊上,文章引用次数达700余次,h因子15。个人在博士后期间主持负责科研项目3项,包括中国博士后重点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取得了一些列创新成果。
5. 报告人:尚姗姗(香港大学,博士后)
报告题目:功能化固体多孔吸附剂用于减污降碳协同大气治理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CO2)和一系列气体污染物如氮氧化物(NOx)的过多排放,当今世界环境与能源危机日益严重。在国家碳中和与碳达峰的背景下,为了实现减污降碳,本研究致力于开发新型高效的室温吸附剂如金属有机框架(MOFs),主要是利用卟啉基金属有机框架(PMOFs)作为CO2以及NO2吸附剂并且实现从模拟工业废气中进行捕获分离CO2和NO2。采用仿生的设计理念,即利用人体血红蛋白(含卟啉铁结构)对氧气以及一氧化碳有特殊吸附的这一特点对吸附剂进行功能化设计。优选耐水且耐酸的铝基-卟啉金属有机框架(Al-PMOF)作为模板来嵌入过渡金属到卟啉环中作为吸附位点进行吸附。结合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原位同步辐射实验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首次提出了Al-PMOF(M)与气体分子之间的反馈π键吸附作用机理。此外,通过研发设计不同种类的新型固体吸附剂,如MOF与氧化石墨烯(CuBTC@GO)的复合物、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等用于CO2或NO2的捕获去除,对比研究了不同种类吸附剂的吸附机理。这些新型固体吸附剂的开发为国家双碳目标下大气治理提供了简单、直接并且低成本低能耗的新技术和新思路。
报告人简介︰尚姗姗博士,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硕士保送至天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习,博士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现今在香港大学土木工程系环境工程从事博士后研究。尚博士长期从事固体多孔吸附剂(尤其金属有机框架MOF)的科学研究,致力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氮氧化物)的捕获、分离以及转化相关的新型功能化吸附剂/催化剂的开发,以及利用原位红外、原位同步辐射等技术揭示气体吸附机理。至今已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7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it., ACS Nano, ACS Catalysis,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和ACS ES&T Engineering等7篇,在投1篇。曾多次获得香港城市大学杰出科研成果奖等荣誉。
6. 报告人:孙宇晴(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报告题目:有机固废热解资源化:低碳长效修复功能材料研发
内容摘要:针有机固废低碳化处理与资源化应用这一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利用厌氧高温热解工艺,将多种生物质废弃物,如食品垃圾、植物垃圾、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定向合成多功能生物炭复合吸附/催化材料,并提出了材料“制备条件-理化结构-性能-机理”的优化方法、“固有成分协同利用”的废水处理工艺,以实现其在高强度工业废水综合处理、发达城市地区雨水收集回、污染场地修复等方面的应用。有机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有助于建设无废城市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报告人简介:孙宇晴博士,于2019年获香港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今在香港理工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孙博士长期从事生物炭水处理技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在低碳长效修复功能材料研发、高强度工业废水物化处理、发达城市地区雨水收集回用、污染场地修复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较为突出的创新成果。至今在SCI期刊发表论文51篇(12篇ESI高被引论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14篇(1篇ESI高被引论文),发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等JCR Q1期刊上。孙博士在IBA-IFIBiop2019国际会议获得“最佳青年研究员”殊荣,并担任Environmental Advances期刊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