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海峡两岸环境与生态学界的交流、协同创新和政产学研合作,提升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科水平,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2018年12月14-16日,环境与能源高峰论坛暨海峡两岸环境与生态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华南理工大学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广州市节能环保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承办,广州珠合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协办,论坛包括“大会报告”、“海峡两岸论坛分会报告”、“环境与能源学科发展指导委员会会议”、“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委员会会议”、“ 政产学研论坛”等几个主要部分。会议期间,自来韩国、海峡两岸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企业代表等近百名嘉宾齐聚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探讨环境、能源、生态领域的前沿问题,聚焦当前环境、能源、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12月15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华南理工大学环境楼215报告厅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郝吉明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副主任贺泓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教授、党志教授,台湾大学环境工程学研究所原所长蒋本基特聘教授、台湾大学环境工程学研究所骆尚廉特聘教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刑宝山教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Liu Meilin教授,韩国首尔大学Hyunook Kim教授,香港大学张彤教授等近百名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政府和企业代表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叶代启教授主持。
开幕式上,党志副校长代表华南理工大学致欢迎辞。他指出,华南理工大学正在建设新的校区,筹划打造新的生态与环境学院,相信通过本次论坛的成功召开,能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吸引台湾同胞乃至全球的科研人员助力,使生态与环境学院的建设更上一层楼。郝吉明在会上致辞表示,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源远流长,应该视野更宽、站位更高。他指出,关注全球性环境问题,应对能源、食品、水、气候变暖、废弃物五大领域问题,找准交流和研究方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开幕式结束后,中国科学院贺泓院士做了题为“环境催化及其环境效应”的学术报告,台湾大学骆尚廉特聘教授做了题为“sludge:a waste or renewable source for energy and resources recovery?”的学术报告,美国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的邢宝山教授作了题为“Critical role of charge-assisted H-bond in adsorption of ionizable organic compounds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s”的学术报告。
12月15日下午,在三个分论坛上,来自台湾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宜兰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30名专家学者分别做了报告,围绕流域水环境、气候变迁与大气环境、生态环境与生态修复、能源环境等生态环境前沿领域展开研讨。在“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学科发展指导委员会会议、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第一届技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分会场,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首先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发表致辞,对参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希望环境与能源学院在委员会的指导下,能更加清晰 “双一流”发展目标和思路,取得更大进步。接着环境与能源学院院长叶代启教授和胡芸教授分别汇报学院学科情况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情况。在最后讨论环节,各位专家学者纷纷为学院学科建设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建言献策,针对学院队伍建设、研究方向聚焦、国家平台建设、学生培养以及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示范性案例。
12月16日下午,在政产学研论坛上,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副院长林璋教授代表学院对学院的学科优势、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情况进行了介绍,环境与能源学院各个科研团队分别作了团队科研成果汇报。在交流环节,与会单位一致认为,学院的科研水平高,符合政产学研各方战略发展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各方应加强合作,实现“产学研用”与市场的对接,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