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办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环境与能源学院分论坛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8-06-19        浏览次数:907

广大师生:

华南理工大学“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论坛”环境与能源学院分论坛旨在面向全球邀请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青年才俊,围绕国际科学前沿、热点研究领域以及行业产业的技术问题等展开探讨和交流。通过这个平台,互相启迪、开拓视野,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现将环境与能源学院分论坛有关安排通知如下:

一、论坛时间

2018622日(星期五)上午9:00-1200

二、论坛地点

环境与能源学院B4-308会议室

  

三、论坛议程

时间

事项或议程

9:00-9:05

开幕式

学院领导致欢迎词

9:00-12:00

学术报告

(3小时)

题目:水处理和废弃物资源化过程中的纳米材料与界面

报告人:黄裕熙(美国范德堡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题目:应用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和醚类官能化的有机金属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

报告人:张圆圆(美国范德堡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题目:Pulse Crop / Wheat Rotation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riginating from above- and below-ground residues _ A Dual 15N 13C Labeling Approach

报告人:柳丽婷(加拿大萨省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环境与能源学院

2018619



附:内容摘要、报告人简介

1、报告人︰黄裕熙

报告题目︰水处理和废弃物资源化过程中的纳米材料与界面

内容摘要︰

界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材料界面的催化活性在水污染控制的过程中是研究的重点之一。在废水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方面,报告人围绕生物电化学系统在废水处理和二氧化碳资源化中的高性能电极材料设计等主要难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开发了新型的生物电化学系统电极材料,提出了新型的二氧化碳还原耦合系统、制备了高选择性的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材料。在膜蒸馏脱盐的研究方面,报告人近年来围绕膜分离过程中膜污染和膜润湿等主要瓶颈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开发了新型全疏复合膜,解决了膜蒸馏中表面活性剂润湿和油污染的难点问题。

报告人简介︰

黄裕熙博士,于2014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现今在美国范德堡大学的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担任博士后。黄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膜蒸馏脱盐、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围绕膜蒸馏过程中的膜污染和膜润湿、生物电化学系统中高性能电极材料等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创新成果。迄今为止,申请人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SCI刊物发表论文39篇,被引用1362次,H因子17。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11篇。目前是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Analytical Chemistry,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等20余个国际SCI期刊审稿人。

2、报告人︰张圆圆

报告题目︰应用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和醚类官能化的有机金属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

内容摘要︰

目前人类生活依然高度依赖化石燃料,而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在解决可持续性能源需求的同时,更需要为能源和日化用品找到合适的可再生的碳载体。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的同时更是一种远未被充分利用的碳源。理论上很多化工原料可以通过二氧化碳的转化得到,其中包括甲酸和丙烯酸。二氧化碳是一种热力学和动力学都很稳定的小分子,其活化利用在需要热力学可行的同时也需要一种高效催化剂来克服动力学壁垒。我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二氧化碳向甲酸和丙烯酸转化过程中的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并通过对机理研究来进一步指导催化剂的设计。另外,针对催化醚类的选择性官能化也做了部分研究。

报告人简介︰

张圆圆博士,于201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现今在美国范德堡大学的化学系做博士后。张博士从博士期间开始从事金属有机催化相关的研究,主要从事催化方向为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和醚类的官能化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创新成果。至今已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包括3篇ESI高被引,1篇ESI科研前沿;其中一作5篇,包括JCR一区2篇,JCR二区3篇,均为领域TOP期刊,ESI高被引1篇,封面文章1篇。JCR一区的2篇论文发表在Chemical Science,Chemical Communications期刊上;JCR二区的3篇文章发表在Organometallics领域TOP期刊上。目前是领域内“Tetrahedron Letters”, “Dalton Transactions”, “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等期刊审稿人。

3、报告人︰柳丽婷

报告题目︰Pulse Crop / Wheat Rotation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originating from above- and below-ground residues _ A Dual 15N 13C Labeling Approach

内容摘要︰

氧化亚氮(N2O)和二氧化碳(CO2)排放是引起气候变暖的重要温室气体。各国科学家致力于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来减缓气候变暖。温室气体排放有多个来源,比如氮肥,秸秆,根系,土壤本底等,但是区分各来源的贡献量的研究却很少。秸秆还田后产生的CN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会提供给下季作物更多的氮吸收,可能排放更多的N2OCO2。虽然IPCC将秸秆还田后产生的N2O和氮肥产生的N2O排放因子视为等同(1% emission factor, 但是因实地监测的实验严重不足而缺乏准确的数据。豆科作物因其特有的固氮功能被广泛用于作物轮作,因节省肥料而被视为可持续农业发展路线,那不同豆科作物秸秆对N2OCO2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氮肥,还田的秸秆和根系,以及土壤本底对N2OCO2的相对贡献分别是多少呢?本研究在加拿大西部草原上采用13C光合作用和15N施肥双标记,自20146月开始,20186月结束,同时对六种豆科作物(chickpeafaba beanlentilpeanon-fertilized wheatfertilized wheat)与春小麦的轮作系统进行了4年的C N追踪实验去区分各来源对N2OCO2的贡献。

报告人简介︰

柳丽婷博士,于2014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现为加拿大萨省大学博士后研究员。研究集中在生态学及气候变化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气候变暖及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有着重要地应用前景。在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一作SCI论文4篇,包括中科院分区一区3篇,二区1篇。 博士后期间正在完善10篇初稿。目前是“Ecological Processes”, “Ecological Research”,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