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举行复旦大学邱枫教授、杨颖梓博士学术报告会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7-04-12   浏览次数:1330
报告题目一:高分子体系中排除体积效应的经典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报告人:邱枫教授

报告题目二:蝌蚪形两亲性分子的分相行为研究
报告人:杨颖梓博士

时间:2017年4月12日(星期三)上午9:30
地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5号楼331会议室


报告一摘要:
       本报告中我们将介绍经典密度泛函理论及其在高分子刷和单分子树枝状大分子形态研究中的应用。高分子刷可应用于维持胶体体系的稳定性,改善材料表面的浸润性、减小摩擦力、提高表面防污能力等。目前已被普遍接受的关于高分子刷形态的解析理论是由Milner,Witten和Cates (MWC)于1988年创立。MWC理论基于自洽场方法,未能严格考虑高分子链段之间的体积排除作用。为此,我们应用能严格处理排除体积相互作用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高密度接枝的高分子刷的结构和压缩行为,修正了先前高分子刷经典理论描述的偏差,并得到相关分子动力学模拟以及文献中实验结果的证实。
       树枝状大分子中链段数目随着代数增加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用理想高斯链模型来描述此类局部链段浓度很高的大分子的构象时容易产生较大偏差,而严格考虑排除体积效应的密度泛函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计算树枝状大分子内部形态结构。我们发展了理论计算模型研究单分子树枝状大分子的内部结构,澄清了文献中关于树枝状大分子内核是否疏松的争议,阐明了提高单分子树枝状大分子负载能力的分子设计规则。

报告二摘要:
       蝌蚪形两亲性分子是一种特殊的嵌段高分子。它由一个刚性的纳米球构成头部,以及一条柔性的高分子链构成尾部,形似一个巨大的表面活性剂。Lee等人在2004年用自洽场理论结合密度泛函的方法,研究了蝌蚪形分子薄膜的微相分离行为。
       本报告中,我们将Lee等的自洽场/密度泛函理论扩展到三维,研究蝌蚪形分子的微相分离行为,并给出微相结构相图。由于在分子尺度上的几何性质不同,蝌蚪形分子的相图极端不对称。我们将通过与线型两嵌段高分子的比较,从微相结构、特征长度、无序-有序相转变点、接枝点分布等方面详细讨论蝌蚪形分子的自组装行为,揭示刚性球之间的体积排除作用与分子构象熵之间的竞争关系。我们还将理论拓展至柔性链两端各接一个刚性纳米球的“流星锤”形分子体系,并讨论了分子桥连多个相区的行为。

       邱枫教授简介:1992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8年于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获博士学位。1998-2001年在Pittsburgh大学任博士后研究助理。2001年起在复旦大学工作,现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导。基金委重大项目负责人、200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高分子物理研究,发展场论模拟方法,为高分子材料性能预言、形态设计与控制、流变学行为预测和加工成型条件选取等提供有力的理论工具。将所发展的理论模拟方法应用于指导大品种高分子材料的开发,为制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高密度聚乙烯(HDPE)输气管材专用料(PE100)以及高品质PAN基碳纤维提供关键技术方案。主持基金委重大项目等10余项。已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50余篇。曾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2013年获第十六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

       杨颖梓博士简介:杨颖梓,2003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6年于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获硕士学位,2006-2009年于德国Jülich研究中心读博,并获得德国科隆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2010-2012年回到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任博士后,2012年起任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讲师。主要从事高分子物理场论模拟方法研究,以及生物物理多粒子碰撞动力学研究。


微信公众号

地址:中国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理工大学北区科技园2号楼邮编:510640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ei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