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转移激发态(CT)分子具有相对小的激子束缚能,表现极其丰富的激发态性质,成为有机光电(特别是光伏器件)最重要的材料体系。CT态材料因发光效率较低,在电致发光中的应用并不多见。但是近年来延迟荧光(TADF)材料的兴起,CT态材料在电致发光中的应用引起高度关注。我们应用态杂化原理设计合成了多种具有杂化CT态(HLCT)性质的材料,发现他们具有高的发光效率及非常高的激子利用率,是具有潜力的低成本、高效率发光材料。这类材料应用于电泵有机激光,可在原理上解决三线态吸收引起的光学损耗-这一阻碍有机电泵激光实现的制约因素。
本讲座着重介绍HLCT态材料突破激子(或自旋)统计的实验现象、提出的“hot exciton”新模型、有序HLCT态材料组装及激光应用。近年来基于新原理(三线态反系间窜越、延迟荧光)的OLED材料引起业界广泛关注。该类材料在理论方面重新催热关于自旋统计的探讨,在应用方面有望发展成为低成本、高性能的新一代OLED材料。国内有机光电领域研究人员也很重视,多个研究机构已布局开展相关研究。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该类材料的发光机制、原理以及进一步材料设计思路还有待探讨和明确。我们的实验与理论研究有望推动相关研究并形成中国特色的材料体系。
讲座主题: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基础科学问题
讲座嘉宾简介
马於光198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毕业,1991年获吉林大学博士学位;1991年起在吉林大学任教,1998年任教授;1995年-1996年在香港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获英国皇家学会资助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研究一年,2001年获得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6年入选长江教授计划,2012年调入华南理工大学,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5年作为带头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资助,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
主要从事有机聚合物光电功能材料基础与应用研究,重点围绕“有机聚合物功能材料体系结构(化学、聚集态、电子)-性能(发光、激光、载流子迁移)关系”,发展了多种新概念材料体系,光物理过程的新认知,聚合物合成新方法。先后承担10余项国家科研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400余篇学术论文,他人引用14000余次,获得8项中国发明专利, 200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2008年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一获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