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主题:生物医学材料研究前沿发展
主讲人:陈晓峰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
时间:2021年9月23日 10:00-11:40
地点:博学楼401
摘要:
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目前已经有大量的生物医学材料被用于人体修复和器官替代,包括修复骨、齿、皮肤、角膜、血管、肌肉、筋腱、神经等组织;人工器官则包括:人工心、肝、肺、肾、眼、耳、鼻等。生物医学材料在治疗人类疾病、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和提升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类对自身健康及医疗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对于具有良好组织修复功能的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生物医学材料涉及的种类繁多,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近年来随着材料学科的飞速发展,各类先进材料也逐渐应用于医疗领域,如仿生材料、智能材料、纳米材料、发光材料等,形成生物医学材料领域的多个重要研究分支。
目前,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和应用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分支。对其研究也从最初所关注的材料理化性能,发展到对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基因激活特性、生物适配性以及组织修复机制的深入研究,构成材料学、细胞学、组织学及临床医学的重要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特别是随着材料基因组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及3D打印技术的飞速发展及高度融入,生物医学材料及其相关医疗器械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具生气的朝阳产业之一。
本次讲座从生物医学材料的发展历史的视角,对当前已临床应用以及正在研究中的各类生物医学材料进行了介绍,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各类生物医学材料的用途、特点、临床治疗机制有比较清晰的了解。这些内容对于学生在未来选择从事新型材料的研究也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课程参考书:生物医学材料学:制备与性能(陈晓峰 翁杰主编,十三五高等学校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网上可购)
报告人简介:
陈晓峰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主任、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及生物陶瓷分会主任委员、国际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联合会Fellow、全国外科植入物和矫形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生物医学材料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涉及生物活性玻璃与陶瓷、溶胶-凝胶及纳米仿生合成生物活性材料、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及其组织修复机制、骨、齿及皮肤创面修复材料及其产品研发等。1995-1998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从事医用生物活性材料研究。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联合基金及面上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专项(课题)、广东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20多项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主持研制的国际上首个生物活性皮肤创面修复产品在2000年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进入临床应用,在治疗包括糖尿病溃疡、麻风病溃疡在内的各类难愈创面修复方面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所研制的生物活性人工椎板和骨缺损填充体用于临床应用最长者已超25年,疗效显著。在生物医学材料领域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奖励5项。担任Biomaterials, Acta Biomaterialia, Tissue Engineering, Lagmuir,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等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