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名
片
龚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学院)2017级材料类全英创新班学生,多次评获奖学金,参与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各类英语演讲比赛并获奖。在校期间踊跃实践,积极参加志愿活动,获得校三好学生、社会实践积极分子和三下乡优秀个人等荣誉称号。
1
主动探索,迷茫但不畏惧
高考填报志愿后,龚晨如愿来到了华工材料类全英创新班,对化学充满热爱的她,早早地便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出国深造,让自己与化学共舞。
定下目标后,本该按计划逐步前进的龚晨却遇到了“计划之外”的难题,这让龚晨一度陷入焦虑:进入大二时,由于课程负担繁重,加上不能和老师同步学习,她的绩点下滑得厉害,各科考试成绩的不理想让她整个人处于压抑的状态,一度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不知道该往哪走了”,迷茫、怀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真正喜欢什么。
龚晨画的实验仪器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她开始主动调整,勇敢试错。自己去学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并主动咨询老师,加入实验室,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找到了自己对化学感兴趣的方向所在,慢慢地不再迷茫,焦虑感逐渐消失,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大致的规划。
“一定要给自己试错的机会!”龚晨说道,对于还不了解自己兴趣所在的同学,龚晨鼓励他们勇敢试错,“听取他人的想法和建议只是单方面的,不切身去尝试怎么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呢?我们需要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努力钻研。”
龚晨参加牛津暑期项目与Mark Malony教授的合影
调整好心态后,龚晨的成绩又快速回到班级前茅,不论是在实验室还是课堂外的学习,都能看到她积极主动的身影。迷茫但不畏惧,这是龚晨的前行历程,也是同学们最好的奋斗姿态。
2
抓住跳板,创造无限可能
良好的教学氛围、丰富的学习资源让龚晨更加积极主动,参加各类竞赛并收获经验、课余加入喜欢的社团并结交有趣的朋友,获得成就的背后是她认真努力的样子。
认识更多优秀的同学,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玩乐中也能得到很多启发。龚晨还特别提到了自己的一位“同桌”,流动的课堂让她收获了一位一起学习的好同桌,一起去图书馆,一起讨论高数线代题,这也是她在大学生活中要特别感谢的一个人。同时龚晨也建议大家找一个互相学习的同伴,共同监督,一起进步,这样学习和生活都会更加有趣。
龚晨所在团队获得十大卓越团队
(从前往后第二排右一为龚晨)
对于科研竞赛,龚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竞赛获得的名次是你独有的跳板,而优秀的人往往能够利用这些跳板,踩着一个个跳板越跳越高。“当你获得一次竞赛成功的经验之后,对于你申请下一次竞赛是非常有利的,可以把这一次竞赛作为你的个人履历,从而提升下一次参赛的竞争力,如此以往,慢慢地你就能上升到更大的竞争平台。”学习和比赛也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将两者结合起来互相促进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共同目标。
谈及对未来的打算,龚晨愉悦地说:今后考虑出国继续学习,希望自己保持一颗善良的心,做一个有主见、有同理心的人,坚持过高品质高要求的生活。同时未来想成为一位研发工程师,将自己所学更好地应用到社会研发中,为更多人服务。
高分子毕业实习 公司实验室炼胶中(左一)
3
志愿服务,传递爱与温暖
除了对学业认真严谨,龚晨对志愿活动也很感兴趣并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她早在初中就开始接触志愿活动,去敬老院、去托儿所,每一次的探访都对她触动特别大,龚晨认为我们应该给这类人群多一点关爱,但关爱不等于同情,而是保持一颗同理心,即换位思考,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想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高一那年去特殊儿童照顾中心的经历让龚晨愈发有所感触:特殊儿童中心里的孩子天真烂漫却要受疾病折磨,龚晨随即想到了比自己小12岁的弟弟,正在上小学的弟弟是她最亲近的人,她认为每个小朋友都值得拥有美好绽放的人生。此后,为了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群体,龚晨积极投身到各类志愿活动中,努力为身边的人带去关爱和温暖。
大一时期实践部品牌志愿活动:芳村元旦活动
(第二排左三)
在大大小小的志愿活动中,龚晨越来越能理解他人内心的想法,用同理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个过程也逐渐培养了她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换位思考和全面思考,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如今,志愿活动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时刻为他人着想,传递美好与温暖,龚晨的心中始终燃烧着对志愿工作的热爱和期待。
广州地铁志愿者(右一)
“也许世界很大,但只要每个人多留意身边人的需求,这个世界就会温暖很多,不是滥发同情,而是真切地给予小小的、力所能及的帮助。”
相信在未来,这个脚踏实地、勇于突破、心怀大爱的女孩,一定会创造更多精彩,成为自己心中理想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