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得分享
2019年英国牛津学术暑期项目交流心得
16无机 陈金伟
2020-08-18

我非常高兴在这个暑假能够通过学院提供的海外交流的机会,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等世界知名学府或研究机构进行参观和学习。在交流期间,我进行了英语技能的训练,如论文、报告等的书写,Presentation的训练;也参加了许多知名学者的材料介绍讲座;在空余时间,还参观了卡文迪许实验室,英国Diamond实验室等高水平实验室。在此过程,牛津大学高效的上课学习模式,和以卡文迪许实验室为代表的严谨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我认识到了国内外教育模式以及科研氛围的差异;与此同时,在项目期间,通过上课和全英的展示练习,我对材料科学前沿的认识和英语表达能力等专业素养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牛津高效的上课模式

在牛津大学,我们所采用的上课模式不同于国内的大班教学,而是小组学习模式,即整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在上课过程中小组成员会进行讨论交流等,奖励也以整个小组为单位。老师讲授知识也并不是填鸭式投喂,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总结发言,最后再对不完整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学生主动交流探讨,老师从旁辅助的过程。相对于国内的大班教学,小组学习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1.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参与欲提高,使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以纠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也会随之而提高,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

  2. 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任务下达后,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并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在传统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科学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 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

实验室优良的学术氛围

130年来,卡文迪许实验室在现代科学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诞生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重要发现和发明,培养了29位诺贝尔奖得主,这些重大发现和发明不但打破了经典原子理论的框架,改变了人类2000多年的物质观,而且将观念的变革扩大到生命物质的遗传机理,奠定了电磁论、气体导电理论、X射线晶体物理学、表面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的基础等。它被誉为世界物理学家的圣地,诺贝尔科学奖的孵化器。卡文迪许实验室100多年来经久不衰,辉煌不断,离不开它优良的学术氛围


在这里,从来没有谁每天想着要得诺贝尔奖。这里有的只是一片自由的天地,还有一批真正热爱科学的人们,他们勤奋地探索着宇宙的奥秘。他们的兴趣就是追求知识,把人生使命看作是求真求知,把能为人类知识宝库增添新的东西看作是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这种纯粹的求知欲才应当是我们科研的动力,但试问多少科研工作者具有这样的动力呢?

在卡文迪许,只要是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总会受到激励,学术权威在研究过程中是与其他人平等的。创新,探索,求真,这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作,它不同于体力劳作的地方就在于它不可能在高压和威逼下发挥到极致。创建愉快,宽松的环境,不同观点之间互相尊重,相争斗而发展,有利于形成专心致志,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学术精神。

实验室总是给研究人员很大的自主权,让他们自由发展,鼓励“想入非非,胡思乱想”。研究生的课题都是自己决定的,导师很少出头,也很少过问,有问题同学们讨论讨论,帮着出主意。几百个人做的题目都不一样。当然,教学双方都有风险,学生能不能通过学术鉴定,只有到最后才知道。允许失败是大家的共识,形成了学生大胆探究,大胆发表,不怕错误和失败的良好学风。

专业技能锻炼

在交流期间,我参加许多学者的材料讲座。这些学者来自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等顶级学府,他们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今材料研究的前沿方向,这对于我拓展知识面,了解科研前沿具有很大的作用,对于以后的学习方向也具有启发作用。同时,我进行了英语书写和讲述能力的训练。当今的科研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思想和知识的交流碰撞,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无疑成为不同母语的科研工作者交流的首选。受限于我们日常的语言环境,我们大多数人的英语能力还远远达不到正常交流沟通的程度。此外,我们当中也有许多人害怕说不好,不会说而不敢说,这进一步限制了语言能力的提升。通过全英的展示报告,我充分地训练了自己的英语写作和表达能力,同时,在18天的全英语言环境中,我的听力也得到了极大地锻炼。

这次的海外专业交流实践,不仅见识了异域的风土人情,更让我了解了国外优秀大学的良好氛围环境以及高等学府的优秀之处,这不仅增长了我的眼界,也使得自己有了追求卓越的想法,对我接下来的学习生涯必将有重大的启发和激励作用。
















招生电话:87110737 邮政编码:510641/510006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