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于我来说,这次暑研是大学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不仅能更好的了解研究生的阶段的生活,为接下来读研做好准备,还很大程度的开拓了视野。
整个过程中,最为艰难的其实是出发前准备资料的阶段。因为项目开展仅仅是第二年,所以校内程序并没有很明确的引导,导致常常要在各个楼之间奔波。当然,更加复杂的是签证的准备。由于不了解情况,一直拖到差不多五月份才向Prof. Bazan申请DS2019表格(J1签证的先决条件),以至于等到七月初才收到表格,最终不得不晚于计划到达美国。为了将来参加这个项目的学弟学妹不重蹈覆辙,我特地写了一份签证攻略以供参考,故签证方面不再累述。
在UCSB,感触最深的是美国人的“系统”。刚到课题组,Gui跟我们讲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我们尽快完成paper work,即学校的注册手续。本以为又要到处摸索,但秘书给了一份十分详细的注册指南,上面包括了如何完成学校的注册,网络的申请,安全培训等的指导,虽然看上去十分繁琐,具体实施起来也很耗时,但这一份指南至少让我们在走程序时有明确目标,也能轻松了解自己进行到哪步,大概还需多长时间完成,这一点着实值得国内学校学习。除了注册手续,进入实验室前还要在网上接受各种培训,只有经过培训才能获得进入实验室的授权。而这一次又不得不折服于美国人的系统,因为培训网站是针对整个UC系统的,即各种专业的各种培训都会放在上面,但是登陆后系统会直接根据你的身份推送需要完成的培训,十分方便。可以说,在网络数据库建设这一块,美国人做的也是十分完善的。除此之外,学校各种事务的通知也会通过邮件发送,比如学校某处需要施工,邮件里都会列出详细的信息,包括开始时间,施工范围,甚至还标出了交通改道后的路线,这让不得不让每天走在工地里的学生感到羡慕。
美国校园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四处可见穿着印有学校名字衣服的学生,几乎是一种文化现象。想到最近几年国内讨论很火的校服问题,其实我相信如果衣服设计的好看,学生都应该还是愿意穿“校服”出门的。至于所谓校园文化建设,与其办许多学生没有参与感的活动,不如设计几套好看的学校的衣服,也能大大增加学生的归属感。
日常生活方面,最让我不适应也是最让我赞叹的是美国的交通,虽然是老生常谈,但只有自己亲身体会到才理解什么叫“文明驾驶”。初到美国,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基本都会自觉等车先过,然而即使我已经停在路边,来往的车也还会停下并招呼让我先过马路。习惯之后,每次过马路甚至自信到不用看来往车辆。当然结果就是回国第一周,每次过马路都要瑟瑟发抖,迟迟不敢通过。
总而言之,这次暑研,作为高分子专业的学生,能享受到材创的资源是十分幸运的,收获确实很大,也希望以后高分子的学弟学妹们也还有机会参加这个暑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