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有幸地参加了英国牛津大学的暑期游学项目,在洪良智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美丽的牛津大学St Edmund`s College参加三周的交流活动。牛津大学实行学院制,而St Edmund`s College则是牛津大学中第四古老的学院。经过了近一天的飞行和转车我们终于来到了我们住宿的地点——威廉先生捐助的St Edmund`s College的学生宿舍。在后面的20天里,我们不仅有牛津实用英语的培训,与各位顶级大师的讲座培训以及现场聆听牛津大学音乐会等科技与文化交流体验。
英语课
Angus Fraser是我们的英语课的老师,他非常平易近人,总是很有耐心地听我们用并不流畅的英语口语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我们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课上Angus Fraser为我们普及了很多生活在英国你所要知道的常识,比如如何在酒吧里点酒,英国的酒吧一般叫pub而非我们经常背单词的bar,pub是public的缩写,在英国,酒吧常常被认为是公共的客厅,是人们交朋友、寻找对象等社交活动的地方,Augus告诉我们一些英国酒吧中常见的酒如large(拉格)和bitter,在英国点酒的时候最好一次性说清楚自己要的酒的种类和量(多少pin),并准备好需付的钱,因为酒吧都是付钱拿酒的,如果什么事情都不清楚就到酒吧问侍者一句答一句很容易闹出Augus给我们展示的外来人点酒的笑话。在文章指导上,Augus叫我们用结构的方式写文章。Situation,problem,solution,evaluation,recommendation是一篇文章所必备的部分,用这种方式写文章可以避免诸如无从下手、资料太多理不清楚的麻烦。在最后一堂写作指导课上,我记住了一句话“Plagiarism,the fastest way to end your academic career.”.这是老师对我强调的,纵使写不好文章作为研究人员也绝不要抄袭。这句话我将终身受用。
讲座
在这三周里我们非常荣幸地会见了许多材料领域顶尖的教授,如因PLED(塑料有机发光二极管)而获得大英帝国勋章的Donald Bradely教授,Donald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词汇给我们介绍了PLED的原理和加工方法,这对于学过固体物理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和补充。之后Donald教授又谈了关于蓝光LED与普通OLED的比较,让我们清楚它为什么重要。曾任卡迪夫大学副校长的Peter Blood教授为我们讲授了半导体材料的原理、性质和加工方法,并随后讲了激光器的发明与改进。我最感兴趣的是他讲他的家乡Cardiff的变迁故事,Cardiff原先因有巨大的煤矿资源而成为当时工业革命英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煤矿出口基地,在经过多年的开采后,环境不堪重负,在一起震惊全国的矿难后,首相下令停止煤矿事业,Cardiff被迫转型,然而正是这次转型Cardiff重获新生,当年的许多矿洞都成了现在的旅游景点,现在Cardiff已是著名的汽车制造基地和半导体制造基地,著名的半导体公司IQE就坐落在此。现在我国山西省等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当年Cardiff同样的问题,我们国家城市的转型也可以从中吸取很多经验和教训。牛津大学的Ibon Santiago教授用丰富的视频和动画给我们介绍了微纳米技术在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Ibon教授展示的视频十分通俗易懂,让我们这些完全没有纳米技术基础的人也能听得很清楚,在他的视频中,我们第一次见到了细胞移动时更加细微的图像,他们追踪显示细胞运动的方法很像中学时学得同位素示踪法,非常的技巧而有清晰,让人印象深刻。牛津大学化学系的Mark Moloney教授为我们介绍了材料表征的方法,同时还为我们介绍了许多表面改性的有机合成技术,虽然我只上了一个学期的有机化学,但这些表面改性的有机反应还是能够看得比较清楚,也让我从中看出了表面改性在现实中的巨大应用。之后Mark教授又带我们去看了他们牛津大学化学系的实验楼,这是被称为西方世界最大的化学实验楼,楼上两层地下三层,中间还有一个可以吃饭的休息区,虽然楼道比较狭窄,但办公室和实验室界限分明,东西都摆放得整整齐齐,他们的实验室外面就是材料的表征室,在测试材料的时候非常方便,我在地下三楼的时候看到很多像锅炉一样的巨大仪器,Mark教授告诉我们那时用来做有机实验的,我们在观看的时候正好有学生把准备好的有机材料的试管放在上面,这样的仪器使有机反应处理起来方便又安全。实验楼的药品自动售卖机可以说是一个特色了,牛津大学的学生和老师都可以用卡来直接购买少去了很多审批申请的步骤,这对于我们国内的实验室来说也是一个可以参考的点。
在听了多位教授的讲座后,我很能感受到西方科研体系与国内的不同,牛津大学的教学强调基础科学知识,在于老师的交流中我们才知道他们的研究生(化学专业)进实验室都会经过为期三年的培训,在牛津的华工师姐也说她来实验室第一件是就是跟同组的同学一起组装实验仪器,可见他们的基础知识是非常扎实的,正正做到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们国内更多的偏向于应用方面,我想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生活与旅游
夏季牛津的天气对比国内炎热的南方无疑是极好的,13~24℃左右的天气,即便下雨也不会下得很大很久,常常是阳光晴朗的天气,非常适合出行和旅游,连老师都说你们是在牛津最好的季节来到了这里。当地的人都非常友善,而且显然对每年都会涌入这里的各国观光和游学的人应对得当,就算你英文不是很熟练,你也很容易用肢体语言告诉他们你想要什么,想要去哪里。在英国,你听得到最多的是“sorry,excuse me,thank you”,过马路时,如果你在人行道旁等候,司机会非常自觉地停下来等你通过,公共场合,即便没有禁烟的标志也没有人会抽烟,这些都体现了英国人的礼貌、矜持、守规矩的贵族文化特点。
虽然平时都在St Edmund`s College上课,但周三和周末我们都有机会去到其他城市去旅游或访问。我们去的最多的是伦敦,伦敦不愧是个国际化的城市,与安静的牛津小镇相比,它更热闹,但与世界其他城市相比,它又保守了,并没有纽约那样成片的高楼,除去伦敦眼,伦敦看不到很高的玻璃幕墙的大厦,反而是伦敦塔桥、圣保罗大教堂、大本钟等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成为了城市的地标,显得非常壮观。我们先去了国家美术馆,这里有梵高举世闻名的《向日葵》中的一副,还有“印象派领导者”莫奈的《睡莲上的桥》,还有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岩间声母》等等,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欧洲近千年来的各种绘画技派在这里都能找到他们的代表。如果说美利坚民族输出的是金融服务、日本工于器械制造,那么英国等欧洲各国输出的则是欧洲贵族文化积淀的奢侈品,这些数以万计的名画则是英国乃至欧洲文化积淀的体现。
与国家美术馆相近的是大英博物馆,这个与美国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和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齐名的博物馆馆,藏丰富自不待言。走进门便能见到破解埃及象形文字关键的罗塞塔石碑,旁边的埃及最伟大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塑像,上楼就有埃及最具代表性的木乃伊。中国馆内,不仅有秦汉至明清的各式礼乐器和瓷器还有才子唐寅的画和乾隆皇帝的玉玺。博物馆之大令我在牛津去过的阿什莫林博物馆黯然失色,也让我流连了半天,直到快回去时还恋恋不忘。
周三的访学的剑桥之旅使我有幸能到当年徐志摩写下《再别康桥》的地方(今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故地重游,同时这也是前不久逝世的霍金教授任教的学院。三一学院牛顿的苹果树只是传说,但实地的那棵确实是牛顿的故乡林肯郡迁移而来。没有用一颗钉子的数学桥蕴含的工程学原理令人惊叹,可惜被学生拆除却无法复原,现在用上了钉子。Grasshopper Clock(圣体钟)上的时光吞噬者令人惊叹,每隔5分钟才会校准时间是设计者J.C泰勒提醒人们生命的无常。剑桥对比牛津,更多了理工科的思维和商业气息,它开放,甚至允许学生把汽车弄到最尊贵的天花板,它更活跃,学生们甚至成立了专门穿入学校禁地的社团。虽然是牛津的“儿子”现在的成就却可以跟牛津大学比肩,或许如英国“第一毒舌”王尔德所言剑桥是最好的牛津预备学校?
最后,感谢给予我出国机会的华工老师和英林教育的工作人员。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在自己20岁的年纪有过一次出国的经历,我想对于很多国内的人也许现在出国并不算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但像我们这样能够在英国的最高学府学习并深入感受异国文化的机会恐怕不多,感谢所有支持和帮助我们的人,也感谢当初中学时默默努力到现在的自己,这段经历必将成为今后的人生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