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8月3日,2018年夏
图:江杰/汪子登 文:黄春娴
飞跃重洋,辗转万里,材料学院一行27人在7月18日抵达英国剑桥。怀着对文明古镇的期待,以及对现代创新创业成果是如何在这古老城市孵化并生生不息的好奇,同学们展开了今夏的以“创新”为主题的游学。
说到创新,剑桥大学所在的剑桥镇在20世纪初人口已达到5万,到50年代达到9万,70年代剑桥大学建设成第一个科学园区,周围形成了高科技产业群,被称为“剑桥现象”。本次暑期项目涵盖了“英语语言训练系列课程”、“团队建设活动”、“创新大师精品课程”、“实践体验”、“文化交流”、“团队创新项目报告展示”等,这一系列培训课程让同学充分理解了何为“创新”。
图1:St.John's College外合影
Part 1--创新离不开好奇心与团队合作
到达剑桥不久,同学们由剑桥大学毕业生Ben指导完成一个名为“Goose Chase”的团队越野任务。根据App中发布的数十个任务清单,短短的时间内,大家要快速反应,头脑风暴出创新性的解决办法,寻找合适的陌生“合作伙伴”互动合作完成指定的团队任务。同学们不仅激发了对周围人、事、物的好奇心,也开始进入与他人创新合作的情境中。
图2:“Goose Chase”第5小组在做团队任务
图3:“Goose Chase”第4小组与当地人合作完成任务后合影
Part 2--“创新大师精品课程”
由四位金融创新领域的资深老师主讲的“创新大师精品课程”系列讲座,让同学们感受到不同思维碰撞出的火花,对“创新”一词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Alan Barrell教授深入简出地向同学们讲述了学术界与工业界的相辅相成之关系,阐述了“剑桥现象”的必然性。 Martin Bloom教授、Alan Price教授和John Hoffmire教授分别从各自擅长的领域讲述了能源与机遇,商业模式与公司运营、创新转型与市场适应、科技创新的发展与产品定位、资金链管理等等内容。从他们身上我们更深入了解了西方国家对“创新”的理解与应用,企业创新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图4:Martin Bloom教授与学生互动
图5:Alan Price教授与学生互动
图5:John Hoffmire教授给同学们授课
Part 3--创新产业孵化之剑桥科创园
在讲座后,Alan Barrell 教授带领同学们到最负盛名的科技园--剑桥科创园近距离地感受剑桥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实况,见识了“剑桥现象”最典型的体现。同学们在参访剑桥科创园时,探讨了其成功的原因是什么?Barrell教授用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剑桥的名校效应可以吸引最顶尖的科研人才;学院传统的科学和创新优势,可以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剑桥大学科研人员用自己的成果在剑桥地区建立了大量科技企业,不仅增加了社会财富,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整个剑桥地区高技术工业的发展。于是,同学们了解到,剑桥之繁华有赖于剑桥大学所带来的学术影响力,企业将大学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产品,从而产生利润。同时,成功的创业者又回来资助剑桥大学,良性的“反哺效应”让大学不断孵化出创新知识,而科研成果也真正回馈人类社会。
图6: Alan Barrell教授与同学们在剑桥科创园外合影
Part 4--科研创新之卡文迪什实验室
同学们还参访了闻名世界的卡文迪许实验室,Neil Greenham教授给大家介绍了实验室的历史和前沿科学研究。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旧址是许多著名科学家曾专研科研的地方,更是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的孕育摇篮。截止2018年,已有29名卡文迪许研究人员获得诺贝尔奖。同学们深切感受到与产生大科学家最直接相关的是科研环境。剑桥拥有宜于年轻人成长为创新科研人员的大师聚集教育环境。同学们看到这些伟大的科研工作者曾经学习、工作所用之物,感叹敬仰之余,也备受鼓舞,希望有幸能到这里学习、工作。
图7: Neil Greenham教授与同学们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外合影
Part 5--商业交际与社交礼仪培养之高桌晚宴
高桌晚宴(Formal Dinner)作为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的传统,同学们有幸在Clare College的Dinning Hall体验了一番。在晚宴上,同学们着重整齐,Alan Barrell教授代表剑桥大学致欢迎辞以及演讲,先后邀请了三位同学合作朗诵中英文诗篇。他们抑扬顿挫、完美交融的朗诵声把富有浓厚仪式感的高桌晚宴推向了高潮,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在晚宴中,同学们学会了进餐、祝酒、与邻座同学和老师打交道以及回应等商务餐桌礼仪。有了这样的经历,相信同学们以后参加工作或商业会谈聚会,遇到类似的场合都能应对自如。
图8: 晚宴前Alan Barrell教授与同学在Clare College的Scholar Garden交谈
图9:同学们在Clare College参加高桌晚宴合影
图10:Alan Barrell教授与同学合作朗诵诗篇
Part 5--创新案例分析之小组展演
最后一周,除了日常的课程,各小组还需以“创新”为主题,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再经过自身的理解总结,来完成小组Presentation。同学们进行热烈的头脑风暴、紧张的练习,为了高质量完成目标不惜熬夜准备。第一组以六顶思考的帽子为切入点,提供给大家一种创新的,简单,有效的平行思考方式,一旦学会,立即可以投入应用,使得做事更有效率,更专注, 更加运用智慧的力量。第二组以A330机上娱乐系统作为引子,再通过分析 无码头式 共享单车这一案例,介绍了他们对“创新”的理解,阐述了“创新”的优缺点,他们优秀的Presentation和案例分析技巧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赢得一等荣誉奖。其他三组也紧扣“创新”主题,通过不同的案例分析,以及各显神通、各具特色的展演方式,给大家展示了精彩的演讲。
经过系列讲座的熏陶、社会文化活动的参与、科技园和实验室的实地考察、高桌文化和剑河撑蒿的体验......同学们发挥了博学好问的精神,在过程中思考,收获了丰富多样的知识。同学们也从创新定义的认识,到了解,然后讨论分析,循序渐进地加深了对创新的认知,逐渐形成了有自我思考和领悟的创新意识,展示出优秀的华工学子形象和自我独特的风采。
图11:第一组小组展演
图12:第二组小组展演
图13:第三组小组展演
图14:第四组小组展演
图15:第五组小组展演后与Colin老师合影
图15:结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