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地点: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北区科技园2号楼)324报告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8年7月2日
魏永革,博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兼任中国晶体学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湖北工业大学讲座教授等。目前主要从事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和多酸化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包括多酸的合成与结构、化学修饰、功能化与材料化,以及多酸在精细化工、石油脱硫、生物质能源、化学生物学和医疗保健中的开发利用。已发表SCI收录论文100多篇(其中包括7篇J. Am. Chem. Soc.、7篇Angew. Chem. Int. Ed.、1篇Nat. Commun.、1篇Adv Ener Mater、1篇Coor. Chem. Rev.、12篇Chem. Eur. J.、11篇Chem. Commun.、1篇邀请的Dalton Trans. Perspective等四十多篇国际高水平研究论文),应邀在2部英文专著中分别撰写一个章节,获得美国、中国授权发明专利8项。全部论文近5年被他人引用1000多次。
多酸亚胺衍生物是前过渡金属含氧亚胺复合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研究仅局限于合成和表征上。至今,多酸亚胺衍生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大量Lindqvist型六钼酸离子的亚胺衍生物却鲜于报道,而近来发现的纳米簇型多酸更是极少。可见,多酸的亚胺衍生物的合成难度很大,其研究依然面临很大的挑战。目前我们主要致力于多酸的化学修饰及相应衍生物的反应化学与可控组装,设计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奇纳米结构分子与超分子系统,为制备新颖磁性及光电活性的有机/无机杂化的分子材料奠定基础。课题组发展了以伯胺为原料,直接制备多酸的亚胺衍生物的简单有效合成方法─DCC脱水法。特别地,利用钯催化的碳-碳偶联反应,以可控方式将六钼酸根成功地用共轭有机亚胺配体桥联起来,得到了长度可调的哑铃状分子纳米杆。我们还发现多酸分子中的桥氧原子在合适条件下也可以被亚胺配体取代,得到了第一例结构表征的桥式多酸亚胺衍生物,扩展了多酸亚胺衍生物的范畴,为进一步修饰多酸表面提供了新的机会。这一工作对探讨多酸中金属-氧键与亚胺配体间的复分解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