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走进挑战杯与国创——“科创群英荟”第01期2020年4月12日15:00,“科创群英荟”系列讲座第一期——挑战杯及国创心得专题讲座线上讲座在腾讯会议平台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学院主办。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是华南理工大学数学学院16级数学与应用数学学生李宗广。(讲座开始前)与之前的讲座形式相同,本次“科创群英荟”之挑战杯及国创心得专题讲座沿用了线上直播举行的方式。本次讲座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嘉宾演讲和问答环节。本次讲座的嘉宾李宗广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挑战杯及国创心得的演讲。演讲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自我介绍、挑战杯的时间与注意事项、参加学生项目的准备与侧重点以及学生项目与作品竞赛。其中每项都结合了自身的经历进行了讲解。首先,他简单介绍了自身获奖经历。李宗广曾经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优秀结题、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论文奖等众多奖项。紧接着他开始介绍挑战杯的时间与流程,使同学们对挑战杯比赛有一个比较系统化的理解。然后就到了他自己对于挑战杯的一些心得,他简单介绍了自己对于时间的分配,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每天花两三个小时,平时周末不怎么花时间在上面,分得清主次。再就是项目的重中之重,就是多找老师讨论与提问,通过这样,对项目进行深入的挖掘和了解,以使思路更加清晰,项目更加完善。最后,他介绍了一些更加具体的学生项目与作品竞赛,以及他认为比较好的参赛时间和自己专业内基础的重要性。(李宗广师兄在介绍“挑战杯”赛事)(李宗广师兄分享参赛心得)嘉宾的精彩演讲结束后,讲座来到了问答环节。同学们就挑战杯以及国创相关话题进行了踊跃的提问,李宗广详尽地解答了同学们在直播讨论区提出的相关问题,同学们反响十分热烈。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结合讲座内容及自己的感受,积极地提交了心得与感想。(工作人员为观众转接问题)本次“科创群英荟”系列讲座之01期--挑战杯及国创心得专题线上讲座圆满结束。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了挑战杯与国创参赛流程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为同学们的科创之路指引方向。05-07
-
【数学】“不忘初心跟党走,科技创新我先行”——记2018级信息与计算科学班团支部科技文化节活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关于区块链发展的讲话,让同学们了解区块链技术,激发同学们创新意识,发掘科技创新人才,鼓励同学们更多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更加明确自己在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继续提升个人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的创新意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更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树立远大理想,锻造过硬本领,强化时代担当,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开拓者和奋斗者。数学学院2018级信息与计算科学班开展此次主题为“不忘初心跟党走,科技创新我先行”的科创中心系列参观活动。11月8日,2018级信计班前往参观云从科技“X City人工智能展厅”。工作人员为同学们展示了云从科技的建立与发展情况,介绍了人工智能所需具备的神经网络算法和大数据处理。同学们参观了展厅中的特色产品,并亲身体验了智能换装衣柜等高科技智能产品。此外展厅中基于摄像机识别和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城市管理系统和课堂小动作识别系统,令同学们大开眼界,更加了解世界前沿科技。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热情高涨,有说有笑。11月23日下午,2018级信计班前往参观广电运通公司。在参观过程中,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了广电运通的成就和构成状况,展示了多种与区块链结合的产品并向我们诠释原理,如行业分布服务平台,智能文旅云平台,印钞机和城市安全监管和追捕系统等。除此之外,运通链达金服科技有限公司CEO邹均博士专门开展一场关于区块链与数字经济的讲座。他引史考今,从古代的货币探讨如今区块链的应用背景,并介绍区块链发展轨迹。介绍完毕后,同学们热情发言,对区块链的技术和如何发展提出诸多疑问 ,邹博士一一解答,现场学术氛围浓厚。除了参观名企之外,11月15日,在班委的组织下,2018级信计班开展了一次与科技相关的知识竞赛,在竞赛中,同学们各展才能,积极参与。此次科创中心系列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在参观和参与竞赛过程中收获了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开拓了视野,了解到了一些前沿的科学技术,知道本专业知识在前沿科技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精神与社会担当。希望同学们紧跟国家的脚步,为未来的国家建设献上自己的一份贡献。参观云从科技的合照知识竞赛的合照05-07
-
【材料】【18材乙】储氢材料浅谈——记欧阳柳章教授《当今的材料》主题讲座图/文黄君瑶201年10月17日,欧阳柳章教授给18级材创学生带来了关于金属储氢材料的主题讲座。教授先简要介绍了他的团队、研究内容和科研环境,并介绍了金属材料的部分研究方法。接着,欧阳教授用平实的语言,结合当下时段发电产能过剩的问题,解释了氢能的开发意义和产业流程。目前氢能的生产工艺和使用已经比较成熟,但关键的氢气的储存问题,却是限制氢能推广的瓶颈。氢气不易液化,易燃易爆,安全、高效地存取氢气的方式成为研究的热门。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储氢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各种储氢方式、热门固体储氢材料及其性质。最后,教授还介绍了其他的新型材料,如电池、光学隐形材料等。 欧阳教授以流利且生动的语言和简洁明了的演示图片,引发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休息期间及讲座结束后,都有同学向他提出问题,教授也耐心地一一解答。通过这次讲座,同学们不仅初步了解了储氢技术,也对金属材料的研究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04-08
-
【材料】【18材甲】聆听院士讲座——记18材甲《当今材料》曹镛院士主题讲座文/图 钟思京/先进材料示范学院 2019年10月10日星期四下午,学院邀请曹镛院士为18材料创新班举行一场关于“有机/高分子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的发展与展望”的讲座。 首先,曹院士以1856年的有机半导体为切入口,讲述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器件的发展历史。曹院士的讲座由浅入深,用故事形式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娓娓道来,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介绍发展历程中,曹院士提到在温度为57K时TTF—TCNQ出现超导波动,聚乙炔掺杂的过程中电子没有自旋的现象以及电荧光量子效率超过25%的可能性,这些发现引发科学界的波动,由此提出的理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他鼓励我们在生活与实验中,要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科学的进步往往源于善于寻找并解决问题。 接着,曹院士结合近3-5年的热点,介绍光电领域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的应用领域,以及有机光电关键科学技术问题以及需要加强的领域。报告最后,曹院士给大家介绍了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工作进展及重点,并预测了未来有机光电子学的发展方向。同时,曹院士还非常关心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打算,给同学们未来的科研和职业规划提出建议。 随后,苏仕健、陈军武、黄飞老师分别就各自所研究的领域,对课题组做了简要介绍;王磊老师就产业化应用方面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这次讲座,同学们收获丰富。大家不仅认识到有机光电领域的发展脉络和技术难点,而且了解到有机光电的专业知识、发展前景和产业应用,对将来的学习与科研充满动力!04-08
-
【材料】设计激发灵感,混凝土筑起前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第七届混凝土设计大赛选拔赛完美落下帷幕2019年9月24日,材料学院混凝土设计大赛选拔赛在14号楼激烈展开,材料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本次比赛并担任评委。此次比赛共有来自材料学院的五支队伍参加,比赛的目的在于选出一支队伍参加全国混凝土设计大赛。五支队伍分别用自己研制的配方现场配制混凝土,经过五支队伍的配方、加水、混合和搅拌,各组的混凝土基本成型。评委则根据混凝土的流动度、塌落度等来决定冠绝归属,确定进军国家级比赛的名单。 经过评委们的总结和鉴定,最终由陈金伟、李耀华、黄铭震组成的第二组以出色的表现获得第一名。主办方更预祝他们在接下来的赛事里能改进配方,争取在国赛中取得好成绩,为华工争光。 附:获奖名单获奖类别姓名班级一等奖陈金伟、李耀华、黄铭震16无机班二等奖杨玉婷、唐曼韵、蒲雅迪、李志佳、李玮歆、何帆铨16无机班三等奖陈晓峰、邱瑞亮、王赫、李佳龙、欧阳启明、刘振、谭伟昊16无机班04-08
-
【材料】喜报!第七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一等奖019年10月16-18日,单县-中国长寿之乡杯·第七届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的决赛在千年古城-山东单县顺利圆满举行。华南理工大学的参赛队伍一路过关斩将闯入总决赛,最终以总分第四名的成绩获得大赛一等奖的佳绩,奖金共计一万元。 PMC大赛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据悉,本届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118所高校、357件参赛作品,经高校海选共有100所高校217支队伍进入决赛,创历届初赛作品数量之最。我校在前几届比赛中均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此次赴赛,我校师生十分重视,积极准备,响应新时代要求,聚焦民生,结合创新创业角度,经过专业指导老师的指导,在选手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据了解,中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是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橡胶谷集团联合打造的高分子材料领域国际性赛事,大赛于2013年在青岛市首次举办,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前六届大赛成果显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良好反响和广泛认可,累计参赛高校达到了480余所(含俄罗斯、白俄罗斯及日本等国外高校),共有1500多支队伍参赛,截止目前已有50余个项目成功孵化。 附:获奖名单获奖情况项目名称项目成员指导老师一等奖双亲性粒子在皮克林乳液及界面催化的应用探究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过新雨、马乔;工商管理学院陈文庆、欧妙玲、张曼迪洪良智、张安强04-08
-
【材料】华南理工大学学子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喜获佳绩第一届全国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于11月23-24日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35所高校的40支参赛队伍的180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比赛。本次大赛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材料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材料/纺织服装学科组主办,四川大学承办。 本次比赛,我校师生高度重视,响应新时代号召,结合创新创业角度,专业老师悉心指导,参赛选手积极准备。经过3天的紧张比赛,我校的两支参赛队伍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分别取得一等奖和三等奖的佳绩。 第一届全国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的圆满举行在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深化高校双创素质教育,推动全国高分子材料领域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国高校乃至企业界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01-02
-
智能控制设计大赛2019年6月16日早9点,第十四届智能控制设计大赛的评审在五山校区三号楼和23号楼正式展开。担任这次比赛高级组别的评委老师分别是自动化学院的陈安老师,冯太和老师,杜启亮老师和黎善斌老师;担任初级组别的评审人员是自动化创新实践基地的梁智灏,梁炳祥,连维钊,施贤和程志辉。晨光绚丽,参赛的队员们带着自己的作品,怀着忐忑而激动的心情走进了评审场地,这是检验他们一个半月以来奋战的成果的一天。初级组的作品在三号楼106教室由基地负责人进行评审,评委们在看完参赛选手的作品后,除了给作品打分外,还会结合自身经验对参赛同学提出建议,希望参赛同学能在这次活动中学到更多。高级组的作品分别在三号楼313教室和23号楼301教室进行评审。在313教室进行的评审项目是除擂台机器人外的所有高级组作品,大家各显神威,通过各式各样的作品展示自己强悍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更精彩的是在301教室进行的小车快跑项目,选手们的小车与主场机器人同台竞技,一决高下,让观众都热血沸腾了。最后,经过一上午的评审,评委们经过仔细斟酌,严格打分,从所有作品中选出了最为优秀的几个,分别评出了初级组与高级组的一二三等奖。初级组的获奖作品有无线万用表,两轮直立平衡车和猜拳小子;高级组有摩天轮,智能倒水机器人,擂台机器人和自制编辑器。真心的为这些获奖小组感到高兴,未获奖小组的作品也都非常优秀,希望参赛队伍的成员们以后再接再厉,更创辉煌!至此,第十四届智能控制设计大赛圆满结束,今日的荣耀属于今日的我们,明日的辉煌留给明日的大家,相信参加比赛的选手都在这次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充实了自己。让我们期待下一届智控的到来吧!07-02
-
【环境】挑战新高度,铸就新梦想——记环境与能源学院“挑战杯”项目培训会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2019年3月7日晚上18点整,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2019年“挑战杯”项目校赛指导培训会在B4-308准时举行。卢桂宁研究员担任此次培训会的培训主讲人。我院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作品13支入围项目团队的学生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陈浩文老师主持培训会,介绍了大赛的基本情况以及重要时间节点。之后卢桂宁研究员分析了决赛作品展示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参赛需要注意的事项。从申报书的撰写、相关资料的收集、汇报答辩技巧到PPT和展板中的展示内容,老师们都一一进行了讲解。另外,在现场作品展示上,卢桂宁研究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强调,现场展示要尽可能地突出该作品的特点,讲解要简明扼要,简洁易懂。细致入微的讲解,让在场同学明白了如何更好地呈现自己的作品。 接下来每只参赛队伍的学生代表逐一上台以PPT的形式展示了他们的参赛成果,卢桂宁研究员和陈浩文老师认真地观看并依据各支队伍的特色分别给出了修改建议,并认真地解答了同学们在大赛方面的相关问题。细致独到的点评,让同学们更清楚地明白了自己作品中还有什么不足之处以及如何把自己作品的优势凸显出来。 至此,环境与能源学院“挑战杯”项目培训会圆满结束。通过此次培训会,同学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了大赛的相关内容,科学素养以及参赛能力得到提高。最后,预祝各支队伍在决赛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环境与能源学院团委学生会信息中心 图、文/王竹婷03-12
-
【材料】三个奖项!华南理工大学闪耀第二届互联网+生命周期评价大赛2018年12月2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互联网+生命周期评价大赛”决赛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严玉蓉副教授,化学与化工学院吴松平副教授指导我院2018级研究生李伟培、黄楚云等同学,联合化学与化工学院,设计学院的学生跨专业组队,以“黑色PA6丝袜产品的生命周期评价”项目获得“第二届互联网+生命周期评价大赛” 绿色化纤专题竞争一等奖,“第二届互联网+生命周期评价大赛”总决赛三等奖;“再生ABS塑料注塑件生命周期评价”项目获得“第二届互联网+生命周期评价大赛” 塑料专题竞争三等奖。全国互联网+生命周期评价大赛是由亿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和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联合主办,由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和埃克森美孚化工冠名赞助,旨在通过该活动在全国范围宣传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建立相关的环境意识。生命周期评价(LCA)是分析各种产品和技术资源环境表现的标准方法,也是快速发展的交叉研究领域,得到国内外政策的大力提倡和支持,在众多行业和领先企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国内开展LCA研究已有20多年历史,但在多个领域中仍存在大量空白。中国化纤年产量近5000万吨,占全球产量2/3以上,占全国纤维加工量的80%以上,是中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低碳绿色发展是化纤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次大赛吸引了清华大学等86所高校762名师生参赛,最终共有27个小组进入大赛总决赛。参加本项竞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低碳绿色意识、使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掌握低碳绿色评价方法,促进院校师生与化纤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并推动中国化纤行业LCA标准与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