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知

实验室新闻

【研学】“广为人知”社科学堂丨中学生走进华工识造纸,科技之旅大开眼界

发布时间:2024-12-03 访问次数:76

  2024年11月16日,阳光正好,万物明朗,来自广州市执信中学天河校区和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高一年级师生约260人,带着热切的期盼和喜悦,整齐有序地走进华南理工大学,参加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华造纸术与文化科普基地、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轻工与食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承办的“科技伴你成长”科普活动。这是“广为人知”社科学堂主题研学活动之一。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张建功书记、谭循恩副书记、樊慧明教授,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峻副主任等相关工作人员一同出席活动。

“名师大讲堂”

激发科技创新的青春力量

  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每天都在研究啥?思考啥?科研成果都用去哪了?做科研有啥乐趣?怎样成为科学家?做科学家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带着满满的好奇和疑问,同学们走进“名师大讲堂”,与科学大咖面对面,一起畅谈科学、探索真相。

  高校作为人才的汇聚地与培养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谭循恩从学院师资、学科特色、学生培养等方面讲起,向师生们讲述高水平“师资+科技+服务”等如何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并鼓励同学们积极报考华南理工大学。

  “纸是人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造纸是具有可循环再生特性的环保产业,现代造纸是技术密集型的先进制造业……”科普讲座上,徐峻以“现代造纸术”为主题,用全新的视角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授了我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发展及传播,古法造纸与现代造纸的异同,造纸装备及材料,我国造纸工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同学们求知若渴,纷纷提问交流。

  樊慧明作“纸寿千年——中华造纸术变迁与纸质文献保护”的研究分享,从国际视角解读文献保护政策,分析图书馆、档案管、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纸质文献管理现状、保护方法及面临问题,探究如何用科技手段激活古籍瑰宝,让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并期盼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文献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生动有趣的讲解使同学对古籍保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走进实验室”

感受科创高地的別样魅力

  抄造纸张、修复古籍、观察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检测纸张性能、解密特种纸……一场又一场有趣又神奇的科学小实验,在国重室公共实验平台陆续进行,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造纸科技的独特魅力。

  “真的好像在煎大饼啊……”,制浆造纸工艺室传来阵阵的欢笑声,同学们探着头,认真地注视着科普老师轻轻地把一张刚经过输水、过滤、碾压工序而成的柔软的“纸张”放入像“圆饼铛”的抄片机里,合盖,按下开关键,在90摄氏度抽真空干燥下,5分钟左右一张薄薄的纸就出炉了。同学们兴奋地拿着刚出炉的小纸张,时不时地用手去摸一摸、照一照又闻一闻……眼中闪烁着对科技世界无限好奇与向往。

  当古籍遇上高科技,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呢?在纸质文献修复实验室,一台方形的大型仪器吸引了师生们驻足观望。“这是我们团队针对多本书批量化脱酸增强修复需求,开发的智能化批量化古籍脱酸增强装置,它可用于对多本书进行杀菌、防霉、防潮处理。”科普老师随即把一本残旧泛黄的古书放入机器中,随着机器的启动,透过圆形的观视镜,古书慢慢地被翻开,雾气缓缓升起,不久缭绕四周,经历科技的“诊疗”,古书“如获新生”。

  “这台场发射扫描电镜可把样品放大到几十万倍,观察到微纳米级的显微结构,像植物茎杆的横切面、玻璃纤维表面原位生长硅纳米丝等。”在精密仪器分析室,科普老师拿出小小一方块样品,指着电脑显示屏上呈现的形状各异的如艺术画般的显微结构图,“这图显示的就是这个样品的微纳米级形态。”同学们纷纷感叹微观世界的美超出了想象,同时,也领略到了科研之美、学术之美。

  活动期间,同学们还实地参观了国重室成果展厅、细胞房、化学分析室、ISO标准恒温恒湿室及轻工与食品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距离接触科学家日常科研工作环境,感受浓郁的科研氛围。

  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后备人才,是不断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的基础。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发挥在人才、科研和平台等方面优势,组织开展多系列多层次的科普活动,把科学种子根植到更多青少年心中。

  图:张晓灵 卢涵婧 马榆羊

  文:张晓灵 罗立新 刘建安


  媒体报道

  ☑ 花城+:【研学】“广为人知”社科学堂丨中学生走进华工识造纸,科技之旅大开眼界

  ☑ “古籍保护造纸技术”公众号:【研学】“广为人知”社科学堂丨科技伴你成长科普活动

  ☑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官网:江门市新会第一中学来我院开展科普主题研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