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原木色纸巾比白色纸巾更好吗?”“为什么有的纸巾浸水不烂,有些却沾水就碎呢?”“我们怎样鉴别纸巾是否添加了荧光增白剂?”……2024年7月11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ISO标准恒温恒湿室热闹非凡,一群“学生”围在实验台四周,探着头好奇地看着一张张悬挂着的实验“纸张”,不时地问身旁的科普工作人员。
“纸巾分类不同,用途也不同,各种纸巾各司其职,才既经济又环保。”工作人员随即拿出几款不同的刚抄造出来的“纸张”与现场“学生”细细比对起它们的制作原料、功用等异同,并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白度仪、柔软度仪、撕裂度仪、耐破度仪等设备测试纸张性能,以及如何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挖掘潜在的科学价值,现场的“学生”纷纷感叹造纸科技就在身边并服务着大家。
科普老师介绍如何挑选合格的纸巾
当日,“科技赋能教育,创新改变未来”主题科普活动在造纸国重D楼火热开展。该活动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华造纸术与文化科普基地、岭南文献保护研究中心联合承办。来自广东清远、深圳、梅州、肇庆、湛江、中山、汕头、佛山、韶关等地37所职业院校的40多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结合职业院校科学课程实际,以学习了解造纸科技与发展为切入点,通过造纸前沿技术分享、行业发展趋势交流、实验室参观、实验体验和互动问答等形式,让来访教师零距离感受实验室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特色与魅力。
在科普展厅,科普老师介绍了国家设立重点实验室的意义和目的,实验室对接国家战略、聚焦重大需求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及取得的最新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实验室一代代科学家潜心科研、矢志报国的动人故事以及老中青传帮带共促进的文化传承。
科普老师介绍造纸科技与发展
在制浆造纸工艺室,科普老师讲述了中华造纸术的变迁和最新进展,让来访教师充分认识到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推动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科普老师还现场演示了手工抄纸实验。
科普老师介绍造纸工艺流程
在纸质文献保护与修复实验室,职业院校的老师们了解到我国现有大量古籍和近现代文献亟需修复的现状,纸质文献脱酸修复的基本原理及珍贵纸质文献资料对于国家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并体验了单页纸质文献脱酸修复的过程。
科普老师介绍古籍修复技术
除此之外,实验室还向职业院校的老师们开放了精密仪器分析室,了解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各种先进仪器的作用原理和检测指标,探索显微镜下的奇妙世界。
科普老师介绍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
活动结束后,老师们纷纷感叹大大刷新了对“纸”的传统认识,切实感受到造纸科技的魅力所在及发展造纸事业的重大意义,也进一步更新了教育理念,提升了开展科学教育的方法路径。
未来,实验室将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公众,让更多的公众尤其是青少年能够关注到造纸事业发展,加入到造纸事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