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 工作简报 2018年第8期 (总第52期)

2018-12-24 646


摘要:

江苏省丹阳市科技局局长王小南一行来实验室调研考察

11月8日上午,江苏省丹阳市科技局局长王小南一行来实验室调研考察,实验室陈炤副主任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整体情况,近年来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考察组一行参观了国重室的超净、超快光学平台、小角度x射线散射式、核磁室等仪器测试平台,并重点参观了成果展示室。王小南局长对实验室的发展和建设以及取得的原创性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表达了今后与国重加强成果转化方面的合作的强烈愿望。

教育部“双一流”评价课题组来实验室调研考察

11月23日上午,教育部“双一流”评价课题组来实验室调研考察。材料学院院长、实验室副主任彭俊彪教授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整体情况,近年来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重点参观了成果展示室。

专家们对柔性显示屏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彭俊彪教授详细地为专家们介绍了柔性显示屏的特点,以及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专家们对柔性显示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彭俊彪教授为专家们介绍了新型氧化物材料、氧化物TFT背板、半透明有机太阳电池、近红外长余辉生物标记材料等成果。专家们高度肯定了实验室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鼓励实验室加快成果转化的步伐。

阿斯图俄罗斯代表团参观实验室

11月23日,“2018阿斯图相聚广州”活动在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拉开帷幕,来自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莫斯科航空学院、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42所中俄高校的130多名师生参加活动。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广东省科技厅原外专局副局长植裕沛、广东省教育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李金俊、俄罗斯驻广州总领事馆副总领事李三德、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阿斯图)俄方执行长谢尔盖·科尔舒诺夫、中方常设秘书处处长顾建政等出席活动开幕式并致辞。

“2018阿斯图相聚广州”活动由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莫斯科国立鲍曼技术大学联合承办,活动内容包括中俄先进材料与材料加工新技术学术研讨会、先进材料与技术展以及阿斯图联盟2018年工作例会。

会议结束后,俄罗斯代表团阿斯图参观了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副主任黄飞教授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整体情况,近年来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的成绩。

代表团一行参观了国重室的超净、超快光学平台,小角度x射线散射室仪器测试平台,并重点参观了成果展示室。代表团对实验室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实验室8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11‍‍月27日,科睿唯安发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实验室8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入选材料科学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全部为我实验室科学家,即曹镛、唐本忠、叶轩立、吴宏滨、黄飞5人,华南理工大学的入选人次在该领域内地高校中与清华大学和苏州大学并列第1,在全球高校中并列第3,直追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此外,曹镛、唐本忠同时入选化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马东阁入选交叉学科领域高被引科学家。

据了解,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已经连续发布5年。该名单的甄选,是利用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SM(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并基于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引文数据制定的独特的科研绩效度量指标和科学发展趋势数据得出,具有极高的权威性。2018年全球共有来自21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以及新增设的交叉学科领域的6000多(人次)高被引科学家入选,中国(含港、澳、台地区)共554人次入选。

张广照教授荣获百欧林QCM-D技术“杰出贡献奖”

近日,瑞典百欧林 (Biolin Scientific) 科技有限公司总裁(CEO)Mattias Bengtsson, 百欧林董事会主席Peter Simonsbacka和百欧林亚洲区域总经理Vanilla Chen (陈俊燕)专程来到华南理工大学,为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广照教授颁发QCM-D技术“杰出贡献奖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ward)”,以表彰其为QCM-D的发展和应用所做出的贡献。

QCM-D(即带耗散功能的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是在传统石英晶体微天平技术基础上,由瑞典的Bengt Kasemo等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检测手段,现由百欧林持有技术产权。QCM-D可在纳克尺度上检测物理和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和结构变化,从而反映其相互作用机理。2002年,张广照教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期间,购买了中国大陆第一台QCM-D设备。当时国际上QCM-D的使用才刚刚开始,QCM-D参数在大分子体系中的意义尚不清楚。张广照教授在国际上率先确定了QCM-D中频率与耗散因子两参数在大分子体系中的物理意义(Macromolecules 2014),即频率变化(Df) 对应大分子的溶剂化,而耗散因子变化(DD) 对应大分子构象变化,二者的关系则反映了溶剂化与构象变化的协同性。该工作奠定了QCM-D在高分子溶液与界面应用的基础。

之后,张广照教授将QCM-D用于高分子接枝、吸附、降解动力学、蛋白吸附等方面。在华南理工大学工作期间,他以QCM-D为基本表征工具成功研制了生物降解高分子基海洋防污材料,并在其大量数据基础上提出了“动态表面防污”的概念,开辟了海洋防污的新路径。正是在他和一些欧美学者的影响、引导和推动下,如今的QCM-D已广泛应用于材料、生物医用、化学、环境、农业、电子等各个领域,成为现代科研中有利的表征工具。

“聚集诱导发光”雏鹰论坛暨粤港澳学术文化交流会成功举办

2018年11月16日到19日,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主办的“聚集诱导发光”雏鹰论坛暨粤港澳学术文化交流会成功举办。

“聚集诱导发光”雏鹰论坛暨粤港澳学术文化交流会由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聚集诱导发光研究中心、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研究院以及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联合主办,旨在深入探讨聚集诱导发光(AIE)领域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促进中国学者在该领域后备力量的培养。

本次会议由中科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教授担任名誉主席,华南理工大学秦安军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学林榮業担任大会主席,华南理工大学王志明担任执行主席。来自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深圳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共计170名师生齐聚一堂,年轻的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研究生们在大会报告中展示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共同推进了香港地区及内地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

开幕式上,会议名誉主席唐本忠院士发表了开幕词,鼓励同学们借此机会相互交流、积极提问、多交朋友,在愉快的氛围中拉开了本次会议的序幕。

本次会议由59个邀请报告组成,报告内容围绕“聚集诱导发光”的基础和前沿主题展开,涉及发光材料与器件、生物诊疗与细胞成像、新型功能聚合物开发与应用等多个方面,位于科研工作第一线的同学们展示了针对AIE领域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和成果,表现出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会上,新奇的实验成果和激烈的思维碰撞激起了大家的兴趣,在提问环节更是讨论十分激烈,一针见血的问题让报告人及听众都取得的了很大的收获,而各位科研资历深厚的老师给予的点评和意见更是对报告人有很大的帮助。

在闭幕式上,唐本忠院士表示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为香港地区与内地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恰值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及华南理工大学建校66周年之际,此次会议加深了两地及大湾区科研文化的融合,并为两地同学们提供一个深入交流合作的平台,希望在未来能有更多机会为新一代的“雏鹰”们提供这样的交流活动。

“光电学术讲座”第三十一讲

11月30日(星期五)下午 15:00,“光电学术讲座”在国重三楼报告厅(N308A)开讲。此次学术讲座由彭俊彪教授和杨伟教授主持,江从彪(博士生)做了题为“溶液加工叠层量子点器件”的报告,穆兰(博士生)做了题为“印刷超高分辨率OLED显示技术研究”的报告,谢淦澂(硕士生)做了题为“红光钙钛矿发光材料与器件”的报告。

光电学术讲座开讲以来,精彩的讲座吸引了国重许多老师和同学的踊跃参加,为实验室的各课题组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颇受实验室师生好评。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简介:殷盼超教授

殷盼超,理学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200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13年获美国理海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导师为刘天波教授;2013年至2015年在美国阿克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刘天波教授。2015年至2017年荣获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Clifford G. Shull Fellowship支持以独立研究员身份开展独立科研工作。之后在国家和广东省相关项目的支持下于2017年加入华南理工大学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和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2017年入选福布斯中国医疗、健康和科技组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已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67篇,他引1000余次,h因子为22。在这些论文中,通讯作者16篇、一区文章16篇,包括1篇Chem. Soc. Rev.、1篇Nat. Commun.、5篇J. Am. Chem. Soc.、1篇Angew. Chem. Int. Ed.、1篇Nano Lett.、1篇J. Phys. Chem. Lett.、1篇Chem. Commun.、1篇Macromolecules以及7篇Chem. Eur. J.。尤其自独立建组至今,以通讯作者身份已经发表代表作2篇J. Am. Chem. Soc.、1篇Nano Lett.、1篇J. Phys. Chem. Lett.、1篇Mater. Chem. Front.、2篇Chem. Eur. J.、1篇Chem. Commun.、1篇Inorg. Chem.和1篇Langmuir。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核心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科技厅项目以及中央高校业务费杰青项目。

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进展介绍

基于金刚烷吖啶给体单元的双构象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苏仕健课题组)

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在大面积高质量显示与照明、超高分辨率、超快响应速度和柔性电子学应用等等方面表现出非常显著优势,吸引了全球研究组和工业界的关注。而最近针对分子中存在双构象影响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问题,最近我们课题组制备了以金刚烷修饰的吖啶单元为供体,以三苯基三嗪为受体的荧光客体分子a-DMAc-TRZ(图1a)。该分子在溶液中变现出非常特殊的双蓝光发射,其发射峰分别位于419 nm和479 nm处。通DFT理论计算,我们得到了基态势能面上两种局部极小值的构型,如图1a所示。通过柔性势能面扫描,我们可以定量的计算出这种构型比例分布。通过低温磷光光谱可以分别计算出这两种构型的单重态和三重态的能级差。通过常温瞬态光谱,可以明确的确定分子a-DMAc-TRZ的准轴向构型具有传统荧光的特性,而准赤道构型具有延迟荧光的特性。我们基于此分子制备了电致发光器件,在20 wt%的掺杂浓度下,获得了最大28.9%外量子效率。远高于之前文献中报道了基于此类分子的电致发光器件的效率。获得如此高效率的原因可能是在高的掺杂浓度下,分子的准轴向构型的局域三重态的能量稍高于准赤道构型的电荷转移三重态,获得了一个新的Dexter能量传递通道(图2)。这个新的能量转播途径大大的提高了分子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并使得基于此分子的器件获得了非常高的效率值。

该工作于2018年12月20日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文章第一作者为李伟博士和蔡欣佚博士,通讯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的苏仕健教授,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以及博士后面上基金的资助。

 一种新型的通用绿色溶剂加工使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效率突破11%(博士研究生李振业)

有机光伏电池作为一类新型光电器件,因具有材料选择余地大、分子结构裁剪性强、可加工性好、易“卷对卷”连续印刷、对环境友好等诸多优势,在信息、能源等领域显示了巨大潜在应用价值,开辟了低成本、高性能太阳能电池制备的新途径。在有机光伏器件中,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all-PSCs)是一种活性层给体和受体材料均为聚合物的电池器件,由于其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而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低成本电池器件。然而到目前,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面临迁移率低、形貌难以调控等问题,以致其光电转换效率(PCE)和电流密度(JSC)明显低于其他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因此,探索改进其形貌有效的方法,对于实现高效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际应用的迫切需要。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曹镛院士团队的应磊研究员、黄飞教授等人报道一种调节all-PSCs共混膜纳米形貌的新策略。作者采用一种较高沸点的新溶剂环戊基甲醚(CPME)加工PTzBI-Si:N2200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与四氢呋喃(THF)和2-甲基四氢呋喃(2-MeTHF)加工相比,CPME加工调节了聚合物的聚集结晶、改善载流子迁移率以及聚合物共混膜的相分离形貌,从而获得了11%的光伏效率。这个效率是目前报道的单节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最高的效率。此外,作者也采用了CPME加工了其他高效全聚合物体系,证实了CPME的通用性。这项工作提供了一种优化all-PSCs共混膜形貌以及效率的新策略,为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发展与应用开辟了新的思路,相关论文近期在线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DOI: 10.1039/C8EE02863J)。

此项研究得到了来自德国Friedrich-Alexander-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的Christoph J. Brabec教授课题组的协助。同时,GIWAXS和RSoXS的表征得到上海交通大学刘烽课题组的帮助。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博士研究生李振业。研究得到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基金资助。

11月份境内外学者来国重室访问交流情况



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版权所有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北区科技园1号楼

电话:020-87113184 传真:020-87113184

邮箱:skllmd@sc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