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学术科研  学术动态> 正文
  • 关于举行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马余刚院士学术报告会的通知

    发布者:梁栋  发布时间:2018-11-23  浏览次数:584

    题目:相对论重离子碰撞发现反物质原子核

    报告人:马余刚  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主持人:李志远教授

    时间:20181130 (星期五) 下午2:30

    地点:逸夫科学人文馆学术报告厅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物理与光电学院

                                         20181123

     

    附件:

    内容摘要: 报告从狄拉克方程和宇宙射线事件中正电子的发现开始,接着讲述了质子加速器的发展促成了反质子的发现,紧接着是第一个反氘核观测,证明了可以通过反核子生成反物质原子核。随着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AGS和欧洲核子中心SPS的重离子装置的运行,发现重原子核的中心碰撞为反物质原子核的产生和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报告着重阐述了最近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和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反超氚核的发现、反氦4的发现、反物质原子核和其对应的原子核的质量差异、以及反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测量等。报告中将讨论新的实验观测结果和不同物理产生机制的科学意义,同时扩展到对相关领域的影响,例如超核物理和基于空间科学的宇宙射线实验等。

     

    报告人简介:马余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1985-1989年,杭州大学本科毕业;1989-1991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91-199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同年留所工作。自199412月起,破格晋升为研究员。1996-1997在法国科研中心LPC实验室访问,2001-2002在美国Texas A&M大学访问。1997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马余刚院士多年来工作在中高能重离子核反应和奇异核束物理领域,在核反应的集体效应、核物质的多重碎裂和液气相变、放射性核束物理、相对论重离子碰撞物理等前沿学科,取得了一些重要科学发现成果。如首次提出了原子核的Zipf图和Zipf定律,首次提出了用核反应输运理论研究核反应总截面的新途径,测量了氩核的“卡路里”曲线,并分析了其液气临界行为,发展了新的构建类弹核的新方法等。近年来,组织国内相关队伍积极参与美国的RHIC-STAR探测器升级和数据分析,并取得了成功。例如,带领学生与合作者观测到首个反物质超核-反超氚核、迄今观测到的最重反物质原子核-反氦4,测量了反质子-反质子相互作用等。在Nature, Science, Physics ReportsPRL等刊物共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百余篇。多次组织过多次重要国内、国际会议,主编了五本国际会议文集。几十次应邀作为国际会议的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和分会主席,几十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曾获得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次、上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奖励或荣誉。至今已培养出近三十位博士,其中十余人获得了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或中科院院长优秀奖学金。

    «返回上一级学术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