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研论文 | |
教育学一级学科高水平论文及著作发表情况(2010.01-2016.12)
论文/著作名称 | 作者(第一作者) | 报刊/出版社 | 年份(期数)/发表时间 | |
1 | 镌刻在古田会议决议上的英名 | 陈国坚 |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6(4) |
2 | 知名大学如何培养跨学科拔尖博士 | 焦磊 | 光明日报(高等教育版) | 2016/5/5 |
3 |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切合社会所需吗?——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 | 焦磊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6(5) |
4 |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发展的动因、困境及策略探究 | 焦磊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16(5) |
5 | 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基地发展的困境与策略研究——基于案例大学的实证调研 | 焦磊 | 研究生教育研究 | 2016(4) |
6 | 美国院校研究的生成与组织建制 | 焦磊 | 高教发展与评估 | 2016(6) |
7 | 高等教育国际化模式分类的重构与思考 | 丘维 |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6(3) |
8 | 解读与借鉴:成果导向的英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 王应密 |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6(3) |
9 | 工程硕士教育专业认证与职业资格衔接模式研究 | 王应密 |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6(4) |
10 | 我国不同科类高校科研投入与产出特点研析 | 赵庆年 | 科技管理研究 | 2016(4) |
11 | 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定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 赵庆年 | 现代教育论丛 | 2016(2) |
12 | 不同规格院校投入产出模式研析 | 赵庆年 |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6(2) |
13 |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独立性与实践性问题 | 张乐平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5(1) |
14 | 论大学主要职能的演进及对核心职能的坚守 | 赵庆年 |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15(5) |
15 | 高校定位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管理者的视角 | 赵庆年 |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15(4) |
16 | 学习型城市标准体系研究 | 赵庆年 |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5(3) |
17 | 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定位:问题、成因及对策 | 赵庆年 |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5(4) |
18 | 我国普通高校定位问题及对策建议 | 赵庆年 | 教育成果要报 | 2015(9) |
19 | 学术资本主义研究流派的批判与重构 | 朱丰良 | 高教探索 | 2015(2) |
20 | Re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ademia and industry: Qualitative case studies of MIT and Stanford | 朱丰良 |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Ethics | 2015/9/10 |
21 | 回归教育之道——论未来教学的发展方向 | 朱丰良 |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5(4) |
22 | 澳门高等教育社会适应机制探究 | 焦磊 | 高教发展与评估 | 2015(3) |
23 | 澳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探究 | 焦磊 | 世界教育信息 | 2015(4) |
24 |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探究 | 焦磊 | 人大复印资料 | 2015(3) |
25 | 美国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与机制探究 | 焦磊 | 中国高教研究 | 2015(10) |
26 | 中美院校研究发展的比较及其启示 | 焦磊 |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5(2) |
27 | 大学人文教育的坚守与创新 | 吕晓芹 | 光明日报(理论版) | 2015-5-10(007) |
28 | 慕课发展面临的挑战 | 吕晓芹 | 光明日报(高等教育版) | 2015-8-4(013) |
29 | 文学哲学视域下大学精神构建 | 吕晓芹 | 社会科学家 | 2015(6) |
30 | 阮啸仙:广东革命运动的先驱者与领导者 | 吕晓芹 |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5(2) |
31 | 论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中学位论文与专业实践的相关性——基于学生视角的质性研究 | 张妍 |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5(2) |
32 | 全日制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的功能与定位 | 张妍 |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5(1) |
33 |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整合问题研究报告 | 王应密 | 华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5(4) |
34 |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与标准 | 张乐平、温馨、陈小平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4(5) |
35 | 再造知行合一的大课程观 | 谢笑珍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4(3) |
36 | 以实践为导向 探索工程领导力培养路径 | 谢笑珍 | 中国高等教育 | 2014(12) |
37 | 刍议大学学术自治管辖权 | 谢笑珍 | 学术研究 | 2014(5) |
38 | 大学法人化改革中的问题和疑虑 | 谢笑珍 | 光明日报 | 2014-07-22(013) |
39 | 大学要以主动姿态融入城市发展 | 王迎军 | 中国教育报 | 2014-09-22(012) |
40 | 教育目的的历史考察与现实思索 | 朱丰良 | 江苏高教 | 2014(4) |
41 |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绩效评价研究 | 向兴华、李国超、赵庆年 | 教育发展研究 | 2014(Z1) |
42 | 基于文本的我国高校发展目标定位研究 | 向兴华、赵庆年 | 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3) |
43 | 创新机制 推动工程教师工程化 | 谢笑珍 | 高教探索 | 2014(5) |
44 | 高等教育的符号消费倾向及其省思 | 焦磊 | 教育发展研究 | 2014(2) |
45 | 国外跨学科研究生教育组织形式探究 | 焦磊 | 中国高教研究 | 2014(11) |
46 | 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理想模式——基于内隐能力、外显效力的分析 | 张乐平、王艺翔、王应密 等 | 研究生教育研究 | 2014(3) |
47 | 香港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及质素保证探微 | 焦磊 | 高教发展与评估 | 2014(1) |
48 | 源问题呈现方式对认知负荷及类比推理的影响 | 宋广文、马姝娟、刘莎莎 | 心理科学 | 2014(3) |
49 | 学优生、学困生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 宋广文、骆风、周方芳 | 中国特殊教育 | 2014(3) |
50 | 转化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意义探讨 | 宋广文、刘凤娟 | 全球教育展望 | 2014(1) |
51 |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绩效评价研究——以HL和HK两所大学为例 | 向兴华、李国超、赵庆年 | 教育发展研究 | 2014(Z1) |
52 | 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内涵与具体内容 | 赵庆年、祁晓 | 教育研究 | 2013(8) |
53 | 美国常春藤联盟大学院校研究机构建制模式及其启示 | 王应密、张乐平、钟小彬 | 比较教育研究 | 2013(5) |
54 | 全日制工程硕士案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析 | 王应密、张乐平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3(4) |
55 | 论大学学术职业的组织特性 | 王应密、马飞 | 高教探索 | 2013(1) |
56 | 大学学术职业制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刍议 | 王应密 | 现代教育管理 | 2013(4) |
57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文本分析 | 王应密、张乐平 | 职业技术教育 | 2013(13) |
58 | 博洛尼亚进程下马耳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探析 | 焦磊、谢安邦 | 教师教育研究 | 2013(5) |
59 | 香港差别有序高等教育系统结构探析 | 焦磊 | 江苏高教 | 2013(6) |
60 | 高等教育质量的哲学慎思 | 赵庆年 | 江苏高教 | 2013(1) |
61 | 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特性及矛盾分析 | 张乐平、朱敏、王应密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3(8) |
62 | 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认可度调查研究——以H大学为案例 | 张乐平、刘金程、王应密 | 研究生教育研究 | 2013(4) |
63 |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 邱学青、李正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3(6) |
64 | 创新办学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校内协同育人体系 | 邱学青、李正 | 中国高等教育 | 2013(24) |
65 | 美国斯坦福大学技术创业计划探析 | 李正、钟小彬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3(3) |
66 | 培养质量导向的研究生导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施亚玲、向兴华、李若英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3(11) |
67 | 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模型构建 | 吴文丽、黄建榕 | 中国学校卫生 | 2013(2) |
68 |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的结构与量表 | 魏淑华、宋广文、张大均 | 教师教育研究 | 2013(1) |
69 | 有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 宋广文、何云凤、丁琳 等 | 中国特殊教育 | 2013(2) |
70 | 小学儿童数字线估计的心理表征模式 | 宋广文、李晓芹、朱振菁 | 数学教育学报 | 2013(5) |
71 | 论全面推行小班制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宋广文、刘凤娟、杨超 | 教育研究与实验 | 2013(4) |
72 |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常识化 | 刘社欣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3(20) |
73 | 合力视阈下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功能性分析 | 刘社欣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2012(7) |
74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 王迎军、项聪、余其俊 等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2(5) |
75 | 顺应国家新型工业化需求培养工程创新人才 | 王迎军 | 中国高等教育 | 2012(6) |
76 | 以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为契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王迎军 | 中国高等教育 | 2012(21) |
77 | 研究型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实践问题 | 张乐平、王应密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2(4) |
78 |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以Z大学为例 | 张乐平、王应密、陈小平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2(3) |
79 | 我国高校开展院校研究数据库建设的困境与对策 | 王应密、张乐平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2(6) |
80 | 试论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 王应密、张乐平、朱敏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2(12) |
81 | 区域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问题研究方法论探析 | 赵庆年、祁晓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2(4) |
82 | 高校类型分类标准的重构与定位 | 赵庆年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2(6) |
83 | 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职责 | 赵庆年、祁晓 | 高教探索 | 2012(5) |
84 | 学术组织科层化的实践性困境——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困境 | 谢笑珍 | 学术研究 | 2012(8) |
85 | 大学学术治理行政化的制度性困境——基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 | 谢笑珍 | 高教探索 | 2012(5) |
86 | 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非正式学习的视角 | 邬智、赵蒙成、罗丹 | 研究生教育研究 | 2012(5) |
87 | 美、日、德高等教育应对适龄青年减少的经验与启示 | 罗丹、邬智 |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6) |
88 | 面向国家新型工业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的工程教育综合改革 | 徐向民、韦岗、李正 等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2(4) |
89 | 加拿大合作教育项目认证及其启示 | 李正、贾卫辉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2(3) |
90 | 基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 | 李正 | 中国大学教学 | 2012(3) |
91 | 生态心理学的理论取向及其意义 | 何文广、宋广文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4) |
92 | 教师职业认同与离职意向: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 | 魏淑华、宋广文 | 心理学探新 | 2012(6) |
93 | 我国研究型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思考 | 向兴华、梁锦霞、杜娟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2(3) |
94 | 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主动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 向兴华 | 研究生教育研究 | 2012(2) |
95 | 中美大学高水平学科群体分布特征比较及启示 | 向兴华、梁锦霞 | 高教探索 | 2012(2) |
96 | 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的产生及其发展动因分析 | 朱永东、向兴华、叶玉嘉 | 科技管理研究 | 2012(12) |
97 | 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动机多理论视角研究及实证探讨 | 蒋兴华、张明 | 科技管理研究 | 2012(13) |
98 | 开放环境下的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 李元元 | 现代教育管理 | 2011(5) |
99 | 全球化及技术创新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 李元元 | 中国高等教育 | 2011(5) |
100 | 问题、变革与展望——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证研究 | 李元元 | 中国高等教育 | 2011(5) |
101 |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 李元元 | 现代教育管理 | 2011(5) |
102 | 课程建设: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 | 罗丹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1(3) |
103 | 我国研究型大学学术提升的三大挑战 | 罗丹 | 教育学术月刊 | 2011(10) |
104 | 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华南理工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案例 | 彭新一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 2011(9) |
105 |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 彭新一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 2011(10) |
106 | 建设一流创新团队 加快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水平 | 向兴华、杜娟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1(7) |
107 | 学科综合化背景下学科群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 向兴华、杜娟、朱永东 | 高教探索 | 2011(2) |
108 | 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宋广文、何文广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4) |
109 | 社会科学研究构建科研共同体的策略:学习型组织的视角 | 邬智、赵蒙成 |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4) |
110 | 大众化进程中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诉求 | 赵庆年 | 教育研究 | 2010(11) |
111 | 区域高等教育贡献及其差异的实证研究 | 赵庆年 | 黑龙江高教研究 | 2010(1) |
112 | 以新思路新模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 李元元 | 中国高等教育 | 2010(12) |
113 | 合作教育的本质、历史与发展趋势 | 李元元、邱学青、李正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0(5) |
114 | 广东省高等工程教育官产学研结合体系设计 | 李正、徐向民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0(3) |
115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数字化教学改革探析 | 李正 | 中国大学教学 | 2010(11) |
116 | 研究型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战略思考 | 邬智、王德林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 2010(4) |
117 | 理工类硕士研究生知识结构调查报告—以广州地区四所高校为例 | 邬智、江珂珂、罗丹 |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 2010(5) |
118 | 多维学习情境的价值与创设策略 | 邬智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4) |
119 | 对当前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几点思考 | 邬智、赵炬明、王德林 | 高教探索 | 2010(5) |
120 | 高水平团队党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 邬智、张乐平、曾江华 |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10(34) |
121 | 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主体的若干结构特征分析 | 张乐平、罗丹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0(7) |
122 | 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主体的若干结构特征分析 | 张乐平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2010(10) |
123 | 大学专任教师压力差异性比较研究 | 谢笑珍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2010(1) |
124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导学(著作) | 刘社欣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4年1月(排名第1) |
125 | 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研究(著作) | 刘社欣 | 人民出版社 | 2013年12月(独著) |
126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模式创新研究(著作) | 刘社欣 |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 2013年12月(排名第1) |
127 | 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著作) | 刘社欣 | 学苑出版社 | 2013年10月(排名第2) |
128 | 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与评估(译著) | 谢笑珍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3年8月(独著) |
129 | 走进儿女的心-儿童成长心理手册(小学版)(著作) | 宋广文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13年8月(主编) |
130 |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嬗变与创新 | 宋广文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13年8月(主编) |
131 | 大学教育不是职业训练 | 宋广文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13年8月(主编) |
132 | 心灵对话--文学艺术与心理治疗关系解读 | 宋广文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2012年9月(参编) |
133 | 做好社会人——社会心理学帮你做人 | 宋广文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11年2月(排名第1) |
134 | 华南理工大学人文建筑之旅(编著) | 陈国坚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11年8月(主编) |
135 | 大学师资管理模式研究 | 李正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11年10月(排名第2) |
136 | 用心育心——铸就孩子的幸福人生(著作) | 宋广文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11年6月(排名第2) |
137 | 区域高等教育差异发展问题研究(著作) | 赵庆年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10年12月(独著) |
138 | 规模扩张以来高校专业结构变化研究(著作) | 罗丹 |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2010年12月(独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