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媚的阳光下,微风轻拂,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于8月31日迎来了充满朝气的未院2024级新生。这不仅是学生们人生新篇章的开始,也是学院活力与希望的又一次注入。校园里,每一处都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每一刻都记录着成长的足迹。
上午时分,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党委副书记麦均洪、副校长李卫青、徐向民来到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迎新接待点,与在场新生们热情交流,展现了对新生的深切关怀及迎新工作的高度重视。
迎新现场,秩序井然,一派和谐景象。迎新志愿者们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以无比的耐心与细腻,为初来乍到的新生们点亮前行的道路,迈向大学生活的新篇章。
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蔡宏民、副院长舒琳及学院老师与新生及家长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来校感受、专业选择及未来规划,鼓励新生们珍惜大学时光,勇于探索,努力成为未来科技的领军人才。新生们对学院领导的关怀与鼓励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并纷纷表示将不负韶华,努力学习,向未来前行。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徐向民、副院长蔡宏民、副院长舒琳、峻德书院副院长徐雪妙、新生班主任代表欧士琪一行步入新生宿舍,进行实地探访,展现了学院对新生生活细节的深切关怀。徐向民表示,学校将不遗余力地为新生营造一个既利于学习又充满温馨的生活环境,鼓励新生们勤奋学习,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快速融入这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大家庭,共同开启一段丰富多彩、意义非凡的大学生活新篇章。
华工录取结果公布的那一刻,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开心而又感慨的时刻之一。
当我首次踏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的校门,就被其充满华工文化传承的建筑风格所感动,被其先进且现代化的高新设施设备所深深震撼。这几天来,在与学校及学院的朋友、同学和老师们的相处过程中,我获得了诸多帮助,并深深被这里温馨友爱的氛围所感动。这些经历也让我对程院士所言的“我们国际校区的同学应时刻为他人着想”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我选择华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家人的鼓舞与影响。我的外公作为家族中第一代华工人,对塑造我们华工精神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外公被录取后的31年,我的母亲也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华工这个大家庭;而今,又一个31年过去,我也坚定地选择了华工的新工科专业——未来技术学院的人工智能专业。由此可见,华工这个大家庭对我们家庭的影响力之深远。
我自小由外公抚养长大,因此从儿时起就经常听他讲述华工的故事。外公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件事,便是他在大学第一节物理课上,老师于黑板上铿锵有力地写下:“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这句话。外公还时常告诫我们要全面发展。华工作为工程师的摇篮,外公常说从哈尔滨到海南岛,处处可见华工工程师的足迹。同样,我也坚信实业才能兴邦,华工的工科在华南地区首屈一指,这更加坚定了我的选择,加入了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此外,选择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认为人工智能是国际范围内的新兴研究领域,它迫切需要更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而华工广州国际校区中的未来技术学院恰好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学习与研究生涯中,能够再接再厉,为华工这个大家庭增光添彩。
一甲子间我家走出了三代华工人,让家庭聚会也变成了校友会。相信儿子一定会在华工度过美好的四年、奋斗的四年。希望儿子在新工科道路上取得成绩,为母校增光添彩,让华工的优良传统代代传承下去。
1997年,曾嘉辉妈妈毕业留影
1962年-1967年,曾嘉辉外公在华工就读期间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