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三个坚持”导向 华南理工大学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发布时间: 2017-11-23 浏览次数: 1284

    华南理工大学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这条主线,强化“三个坚持”导向,着力补齐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适应的短板,推动建成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内涵式发展。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办好社会主义大学这个正确方向。一是履行主体责任开拓新局面。学校党委书记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职责,分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副书记是直接责任人,强化党员校长和其他党员校领导“党政同责”,把教师党支部建设纳入党建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二是改革体制机制构建新格局。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明确主要职责,统筹教师思想政治和管理服务工作。吸收优秀专家担任学院党委书记,配备分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党委常务副书记,整合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力量,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三是推动合作办学实现新突破。坚持“中方为主、国际协同”原则,把握广州国际校区办学主导权,严把学院院长决定权、教师聘任权、教材选用权、课堂教学权等关键环节,排除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内容,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和意识形态安全。四是强化问责问效锤炼新作风。制订《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教师党支部建设的实施意见》,学院党组织定期专题研究和听取教师党支部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将其纳入学院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述职评议考核。

    坚持融入中心工作,实现教师党支部建设接地气出成效促发展。一是校院共建党支部呈现新亮点。学校创新教师党支部设置,在教学机构和科研团队中实施共建,国家级智库公共政策研究院与社会科学处教师党支部,着力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和能力,公共政策研究院提交的研究报告,多次获得国家和省市领导批示,取得良好社会效果。二是校企共建党支部打造新平台。树立“党建+优势”的理念,探索与企业共建教师党支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教师党支部,分别与佛塑科技集团等行业龙头党组织实施共建,推动双方党建与业务的“双促进、双提升”。三是校地共建党支部收获新成果。学校与广州、东莞、珠海、中山等4个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城市开展深度校地合作,建立了5个大型实体研发机构,建立起三级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5个研究院每年转化超过100项优秀科技成果,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四是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迎来新契机。制定《党的组织建设(教职工)工作清单》把支部书记的履职情况和工作实绩,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晋级、干部选拔任用等的重要参考,将党务工作量按相应标准计入“兴华人才工程”考核社会服务工作量,推动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

    坚持强化师德师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三全”育人。一是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握新思想。成立“华南理工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以理论研究推动实践创新。开展高端讲座“华园讲坛”、宣传与诵读“华园红色经典”、网络选学、互鉴互学、实践研学等线上线下联动活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二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培育新风貌。出台《师德建设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等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和“师德按钮”制,将集体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职称(职务)评审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加强教学督导对课堂教学巡查,确保教师教学、师德师风符合要求。选树优秀教师典型,开展“南光卓越教学奖”“本科教学优秀奖”“感动华园·我最喜爱的导师”等评选。“南光卓越教学奖”每年设立100万奖励10位教学能手,促进形成尊师重教、鼓励先进的良好风貌。三是完善青年教师帮扶展现新作为。实施中青年教师党员发展思想引航、业务助航、生活护航三位一体的书记项目“领航计划”。制订《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到校内机关部处挂职实施办法》,建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出台《青年教师导师制》,打造“华工青椒共同体”,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为211位青年教师配备导师。构建青年教师教育“六个一”工作制度,即“一院一批”思想导师队伍,培养人与联系对象“每月一谈”,党外青年教师“每期一会”研讨,党外青年教师“每年一班”党校学习培训,党外青年教师赴教育基地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每地一学”考察,学院党委(党总支)书记与入党青年教师“每人一谈”,加强思想引导。

(此信息稿于刊发于教育部官方网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2017]第76期 总第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