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校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广州亚运会工作
发布时间: 2011-05-19 浏览次数: 286

 

教 育 部 简 报

 

2010〕  (第208期)

教育部办公厅编                                          2010年1119

 

广东省高校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参与广州亚运会工作

 

20101112第十六届亚运会在广州市开幕。自广州亚运会申办成功以来,广东省各高校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并承担赛前筹备、场馆赛事、科技创新、工程实践、技术咨询、志愿服务、文艺演出等各项任务,努力为广州亚运会贡献力量。

按照亚运会组委会的统一部署,广州大学城校区各高校负责承担广州亚运会包括排球、击剑、板球、手球等比赛项目及训练的工作。为承接亚运竞赛项目,各高校体育馆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改造,通过完善亚运无障碍设施、调整功能房布局、加强大屏幕信号互换,改造比赛场地灯光系统和铺设更新木地板,重点装修运动员休息室和贵宾休息室,彻底排查供电系统和消防系统的安全隐患,新增电子信息点、安防点、停车场等,具备了承办大型国际性竞赛项目的完善功能。

中山大学与亚组委签订合作协议,深入开展多方面合作,包括亚运会的社会动员,大学生参与亚运会的活动策划,在学校成立广州亚运研究院,设立亚运会志愿者招募培训示范基地等内容。学校承担完成了多项广州亚运会咨询服务项目,内容涉及亚运城规划与服务咨询、亚运安保公众安全感调查、亚运志愿服务组织、亚运餐饮保障等方面。学校还组织骨干力量直接参与亚运会志愿者工作理论研究、志愿者培训教材的编写。先后承办了亚组委主办的亚运会口号征集、“当好东道主,创造新生活”亚运会倒计时200天志愿者主题活动暨亚运志愿者标识物“志愿彩”发布仪式、亚运会志愿者主题宣传片拍摄等多项系列活动。按照亚组委的统一部署,学校场馆负责承担本届亚运会男子排球比赛、足球训练场地和亚残运会硬地滚球比赛工作。学校成立了由分管校领导挂帅的场馆团队,完成了对学校体育馆的升级改造。按照亚组委志愿者部要求,学校共有5185名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直接参与亚运服务工作,服务范围包括中山大学体育馆、大学城体育中心、亚运城运动员村、开幕式等30多个比赛场馆和工作场地,其中服务各国代表团、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中心、总部饭店等重要团队均以学校志愿者为主体。校党委书记郑德涛主持召开协调会,解决志愿者的调补课问题。校长黄达人出席志愿者动员大会并讲话。学校志愿者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精神,获得了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此外,学校还积极做好志愿者宣传工作。成立了亚运文化宣传团,汇集了150多位具有文艺宣传特长的亚运志愿者,先后在校内外开展了82场(次)的主题宣传活动和文艺演出,社会反响良好的。

华南理工大学积极承担广州市水环境治理技术咨询和工程实践工作。学校承担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广东省的两个项目“东江流域水污染控制与水生态系统恢复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和“珠江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国家“863项目“生态型堤岸与河道水生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以及“广州市城区富营养化池塘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为广州市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并专门成立专家委员会及专门机构,为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提供全面技术支持,确保到亚运会前实现广州水环境的根本好转。另外,学校还积极参与广州亚运会场馆的设计。据统计,广州亚运会新建的12个场馆以及亚运城、亚运会开幕式场地海心沙“亚运之舟”等项目,都是由学校教师、学生及校友主持或参与设计,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优势和特色。学校还承担了柔道、摔跤、盲人柔道、脑瘫7人制足球等多个亚运会、亚残运会比赛项目,赛事跨度达1个多月。为此,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70多名精干力量,专职参与比赛场馆各项工作,确保各个项目比赛工作顺利进行。另外,学校全力做好亚运会志愿者的招募、选拔和培训等各方面工作,共招募赛会志愿者3974人,城市志愿者296人,开闭幕式标兵演员178人,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1707人,全面服务广州亚运会各个环节。学校积极承担了亚运会期间多场文艺演出任务。学校的青年交响乐团、合唱团将担负亚运会运动员村升旗仪式的演奏和演唱任务,并将承担亚运城亚运广场、亚运总部酒店、媒体村等重要场所的多项演奏和表演任务。学校精心组织,认真排练,确保演出具有较高水准,既为亚运会成功举办提供优质的服务,也向亚洲和世界充分展示中国大学生的素质与风貌。

 

 

: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各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同志;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民政府

:本部领导,各司局,各直属单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有关省部共建、省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高校,有关新闻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