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站栏目归档

中国自动化大会“机器人感知与智能控制前沿”平行会议圆满举行

2024-11-07

11月3日下午,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的机器人感知与智能控制前沿平行会议在青岛世博城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段广仁教授发表致辞,中山大学教授刘万泉、广东省季华新型显示装备有限公司研究员郭汝海、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新宇、深圳大学教授李坚强、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付成龙、同济大学教授刘成菊、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助理教授郑心湖和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孙干应邀作主题报告。本次平行会议由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丛杨主持。

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丛杨主持

      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南方科技大学段广仁教授发表致辞,他指出,自动化学科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自动化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人工智能中研究最潮流的领域应该在自动化。段广仁院士认为,人工智能可以解决静态问题,自动化学科中的控制理论主要解决一些动态问题,目前的机器人如果没有控制算法进行驱动和赋予灵魂,将如同行尸走肉。他强调,目前广东省大湾区要抓住现在的机遇,着力于人工智能和自动化领域的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段广仁致辞

     中山大学教授,百人计划领军人才、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刘万泉作“人工智能在智慧健康养老场景的创新应用”主题报告。报告认为,我国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需要亟待利用人工智能解决养老的问题。报告讨论和回顾了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专项在养老中解决问题和挑战,并对在助残及康复中的主要应用场景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此外,报告介绍了研究的几个核心问题,包括人的意图理解,环境感知,人机协同控制,包括人工智能的控制策略与算法,还有核心的硬件传感器设备。

      广东省季华新型显示装备有限公司研究员郭汝海作“新型显示技术与产业发展方向”主题报告。报告首先对我国新型显示技术产业进行简要分析,认为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经过十余年发展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液晶面板产业规模已居全球第一。报告讨论和回顾了中国显示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认为应为加快我国显示产业由大到强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集成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智能仿生中心主任,中科院人机智能协同系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吴新宇作“外骨骼机器人发展与思考”主题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多细分领域下肢外骨骼的研究前沿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归纳总结了人机共融外骨骼机器人发展面临的共性挑战。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研发的自平衡下肢外骨骼、柔性-刚柔并济外骨骼、搬运助力外骨骼等代表性系统为着力点,解析了人-外骨骼系统耦合建模、结构相容设计、运动意图识别、高精度力位控制等关键技术,最后研判了人-外骨骼进一步深度共融的技术发展趋势。

      深圳大学教授,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院长,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坚强作“智能系统感知与分析决策探索”主题报告。报告认为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网络协同、多智能体协同和云端协同可以有效提高机器人的感知与执行效率。报告主要介绍了围绕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网络协同感知、协同网络构建以及优化分析决策展开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特种监测机器人以及医疗健康智能监测系统,报告最后介绍了结合大模型的机器人感知与决策探索。

      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系主任、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深圳市仿生机器人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付成龙作“半人马负重助行机器人”主题报告。针对外骨骼负重形式存在人机运动不匹配、发力不同步、新陈代谢高的问题,报告人团队提出了一种半人马负重助行新形式。半人马肢体与生物肢体运动学独立,避免了对人体步态产生干扰,可实现在行进方向上对人体质心直接助力。报告介绍了半人马的人机共融设计、全向速度跟随控制、非平坦地形自适应控制等。

      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成菊作“智能移动机器人的自主规划与行为优化”主题报告。报告认为智能能力是机器人应用拓展的核心和关键,多学科的融合才能助力机器人技术创新与发展,模拟人类的社会行为来生成机器人的运动模式,基于学习实现自主行为优化是提高机器人智能性的有效途径。报告人围绕移动机器人的感知、行为、控制开展介绍,并详细介绍了团队在非结构环境下机器人的自主行为优化、面向嵌入式的高效深度学习网络构架以及动态环境下基于学习的实时导航等方面取得的一些基础研究成果和推广应用进展情况。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浩作“柔性手术机器人的增强感知与智能控制技术”主题报告。柔性手术机器人具有优良的环境顺应性以及灵巧的作业能力,是人体腔道内作业的重要使能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报告系统全面的介绍了柔性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报告人所在团队在柔性手术机器人方向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面向重大疑难疾病救治以及应急救援方向的应用情况。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心湖作“网联智能范式下的多模态多智能体协同感知”主题报告。报告系统介绍了多车辆、多视角、多信息源信息融合的研究进展,并对报告人所在团队提出的基于改进BEV融合框架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报告进一步探索了一种能够有效利用现有通信条件的融合框架,有效降低了通信带宽使用,并保证了感知性能;介绍了基于跨模态融合的模态灵活知识蒸馏,旨在提升现实世界利用多模态融合感知的泛化能力和训练效率,提高自动驾驶车辆应对现实环境变化的能力和可靠性。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干作“开放场景下机器人自主感知方法研究”主题报告。针对机器人如何在开放未知场景下“如何学习”的挑战,报告从实际应用问题出发,详细阐述了终身机器学习的发展历史,并分别从面向机器人感知模型训练数据少难题、面向开放场景下机器人目标检测难题和面向机器人连续操作技能学习难题进行了系统探索,简单介绍了报告人所在课题组在终身机器人学习上的研究进展。

与会嘉宾作报告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展示最新的机器人感知与智能控制技术、产品和应用案例,深入贯彻国家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战略,让参会者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会议通过探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时代下机器人感知、智能控制、外骨骼、医疗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及应用,展望了未来感知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

参会人员合影